白居易诗学杜甫一例
顾学颉
杜甫死后不久,就有许多大诗人向他学习,而各得其一体,变化、发展,形成自己的风格、流派。唐代的另一伟大诗人白居易就是其中的一人。他在现实主义的诗歌理论方面,明确提出要继承国风以至唐代陈子昂、杜甫的优良传统,把诗歌作为反映现实问题、揭露民生疾苦的武器;而不应以吟风弄月为能事。他不仅这样说,并且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理论,领导了中唐时期的新乐府运动,这里且不详说。
在诗歌的风格、技巧方面,白诗通俗易懂,明白如话,一向有“老姬能解”的传说;而与杜甫的地负海涵、千奇万变有所不同。但,这仅仅是从外表来说,如果从精神实质看,白诗有很多地方是学习杜甫的,不过面貌不同而已。这里举一首诗为例:
朝回日日典春衣,每向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传,暂时相赏莫相违。(杜甫《曲江二首》之二)
这首诗,前半都是写酒:“典衣”、“尽醉”、“酒债”,实写酒。——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喝酒呢?第四句才点明原因,因为“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很重要,是本诗前半和后半的关键句:既总结了前三句,又开拓了后四句(杜甫的律诗变化多端,此亦一例;不像别人颈、腹两联多呆板死对那样)。拼命地醉酒,尽情地留连光景,及时行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代诗歌中,反映这种思想的作品很多,例如《古诗十九首》、三曹的诗里都有,所以就思想内容而言,杜诗也并非独创,这里只说他的写作技巧。下面,再看白居易是怎样学他的?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静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相邀一醉一陶然。(白居易《与梦得闲饮且约后期》)
杜、白二诗,都写饮酒,从外貌看,二者并不相似;但仔细一琢磨,它们不仅像,而且神情惟妙惟肖。
这首起句,古文作法中叫做“垫句”,是为了加强下句力量的:
年少时尚且不担忧生活,经常饮酒,何况到了老年呢?轻轻一转就转到下句,又紧接“共把十千沽一斗”,作为不惜酒钱的具体说明,表示真是从少到老都爱酒。——这三句的用意、作法和杜诗相应的三句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只是一则从较短的时间(日日)说,一则就较长的时间(从少到老)说,略有差异而已(这个差异很重要,否则就没有自己的个性了)。白的第四句的意义和作用与杜的第四句几乎没有什么不同——都从人生短促方面着想,而不得不及时饮酒行乐(这种思想对不对,是另一问题,这里不谈)。并且,都以“七十”为计算的中心标准:一个说,一般人活到七十岁的很少;一个说,自己距离七十岁仅欠三年,表明时间无多,再不饮酒就来不及了。白诗这句,还有另一层含义:他和刘梦得同年生,“相看”二字,贴切刘、白二人的年龄情况,与杜诗的“七十”句作一般规律立论还稍有不同。有人说,白的这一句是神来之笔,颇有道理(古文作法中有所谓“横接”,杜、白的第四句,略近横接。)“十千沽一斗”和“七十欠三年”,外在毫不相干,内在联系却紧密之至,这就是它的妙用。
腹联,杜诗写外景,白诗写自况。结句,杜诗留连风光,白诗预期重饮:也都是为了及时行乐,不过一个在眼前,一个在稍后而已。
对看两诗,白之学杜,神情酷似,可说学到了化境;虽然学,但仍保持了自家的面貌风神,此大家之所以为大家也欤?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