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亳:
古地以亳名者,甚多
“亳”这个字在古籍中多有出现,如《孟子·藤文公下》载“汤居亳,与葛为邻”,《后汉书·东汉郡国志》载“梁国谷熟县有南亳,宁陵有葛伯也”,《史记·殷本纪》载“乃遂涉河南,治亳,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亳是帝喾及商朝的都城,也是汤所盟之地。那么,亳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王国维在《说亳》一文的开头就援引了晋代皇甫谧的“三亳说”和“西亳说”:
南亳在毅熟,即汤都,北亳在蒙,即景亳,汤所受命地,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三处之地,皆名为亳。
关于汤都亳城虽然说法很多,但最具影响力还属皇甫谧的观点。皇甫谧的三亳说,其实是一亳说,即只有南亳才是真正的商汤都城。北亳在蒙,即景亳,也就是汤受命的地方;偃师为西亳,即盘庚所徙。“受命地”“盘庚所徙”,均非汤都。于是皇甫谧又进一步论证说:“孟子称汤居亳,与葛为邻。葛伯不祀,汤使亳众为之耕。葛即今梁国(即今商丘)宁陵县之葛乡也。若汤居偃师,去宁陵八百余里,岂当使民为之耕乎?亳,今梁国毂熟县是也。”而王国维却彻底否定了这样的说法,他说,南亳“古籍无征,汉以后亦不见有亳名”。那么,学界对这样的论断是否认可呢?
汤都北亳之疑
王国维否定了皇甫谧的说法,提出了自己“汤都北亳”的观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首先列举了春秋时发生在宋国,而与“亳”相关的事件。“左氏庄十一(应是十二)年传,宋万弑闵公于蒙泽,立子游。群公子奔萧,公子御说奔亳,南宫牛、猛获帅师围亳。冬十月萧叔大心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宋,立桓公。猛获奔卫,南宫万奔陈。”王国维因此推测说:“则亳与曹接境,曹师之伐,先亳后宋,猛获在亳,故北奔卫,南宫万在宋,故南走陈。”然而亦有学者认为王国维的解释过于牵强,征战之事复杂得很,并不是仅仅根据距离远近而定,天时、地利、人和都是影响策略制定的因素。着名语言学家杨伯峻认为,王国维在举例时忽略了一些重要条件。
第一,当时宋强曹弱,曹军没有独自攻打宋城的能力;第二,当时身为闵公弟弟的公子御说有能力和南宫牛、猛获在阵前对垒数月,由此可见公子御说当掌握着相当的军事力量;第三,从“萧叔大心以及戴武宣穆庄之族,以曹师伐之”一句可以得到两个信息,一是御说得到了宋氏各大家族的支持,二是御说、萧叔大心等和曹师已有联系或是盟约;第四,曹师是在围亳数月之后才受宋人之邀出兵的,其主要任务是帮助宋人解亳城之围,至于“杀南宫牛于师,杀子游于宋,立桓公”就是宋人自己的事了。所以“先亳后宋”之说,应是指事态发展的过程,而没有证据是指曹师的用兵路线。
“猛获在亳,故北奔卫,南宫万在宋,故南走陈”,王国维以此依据,推断“亳与曹接境”,其实也未必。古代学者在考证“宋御说奔亳”时,很多认为这个亳乃是南亳。郦道元在《水经注》“涣水又东径城北”一文下引《十三州志》注曰:“汉武帝分谷熟置,春秋庄公十二年宋公子御说奔亳者也。”当年在宋国北部的蒙泽,国君被杀,多位大臣殉难,公室贵族纷纷外逃,公子们都逃到宋都东南的萧地去了,公子御说自然也当往更安全的南方逃,而非去危险的北方。因此,王国维说南亳在历史上没有记载,而将此推断为北亳,还有待商榷。
郦道元驳北亳说
综观汤都亳城的研究史,王国维的北亳说其实源自晋代杜预的“蒙县西北有亳城”,然而这一观点其实在唐宋时代就已被否定。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对蒙县西北贳城十分肯定地写道:“俗谓亳城,非也。”“今于此地更无他城在蒙西北,惟是邑耳。”显然是针对杜预的观点所发。
汉人桑钦在着《水经》时,记载流经商丘南的睢水和涣水,都提到了“通亳城北”,而记载流经商丘北的汲水、获水时,却不曾提过“亳城”二字。到了郦道元的时代,已经出现南亳、北亳之说,所以在为《水经》作注时他尤其仔细地作了考察。《水经》的记载和郦道元的注释,都明明白白地表示:汉山阳郡的薄县,在商丘县以南,商丘北从来没有过亳城。
在桑钦写《水经》时,作为县治的薄尚在,没有漏记的理由。郦道元作注时,离薄县撤销的晋代年代也并不久远,虽然薄已经不作县治,但作为一般乡镇肯定还是能找到的。这个地方究竟在是商丘南在还是商丘北,考察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关于传说中亳城的位置,想必是不会弄错的。王国维作《说亳》,在提到北亳时,他说,“晋时县治虽废,而尚有亳城”,却没有拿出可信的证据。
当代美籍华裔考古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说:“以亳为名的地点在华北各省中虽然很多,但学者对汤都之亳所在地的说法,可以说是相当一致的,即把它放在河南东部商丘县之南,安徽西北角亳县之北。”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