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壶中九华诗》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13:04

壶中九华诗

清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

五岭莫愁千嶂外,九华今在一壶中。

天池水落层层见[1],玉女窗虚处处通。

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买碧玲珑。

【注释】

[1]见:同“现”。

【译文】

清溪迅转,如电似风一般的快,青云白峰在波光里消失了;飞舟载不去梦里的惊叹——苍翠的山色横扫碧空。莫愁怨五岭间的荒蛮,莫惆怅千山外的冷清,梦中那灵异的九峰,就耸立在眼前的壶中。天池水清如悬起的明镜,辉映着缥缈的峰峦层层;山石婉转,玲珑剔透,是玉女明净的窗棂。萦念我的“稀代之宝”——仇池石的孤苦伶仃,我愿用百金的代价,留下这笼神奇的盆景。

【解析】

原诗题下有小序:“湖口人李正臣,蓄异石九峰,玲珑宛转,若窗棂然。余欲以百金买之与仇池石为偶,方南迁,未暇也。名之曰‘壶中九华’,且以诗纪之。”

这首诗吟咏的是“壶中九华”——一个“广袤池余”“九峰玲珑”,苏轼“欲以百金买之”的山石,属于文人清供的案头小品。本是一个狭小的题材,却铭记了诗人南迁途中的一段感情经历。这首诗苏轼写于绍圣元年(1094)。此前一年的元祐八年,苏轼在京师任礼部尚书,高太后去世,哲宗亲政,恢复新党章悖、吕惠卿官职,苏轼九月被削职出知定州(与辽交界的边境)。这年苏轼因“坐前掌制命语涉讥讪”的罪名,责知英州(今广东英德)军州事,途中三改谪令,再贬为“建昌军司马”,“惠州(惠阳)安置,不得签书公事”。苏轼独与幼子苏过奔赴惠州贬所。七月行至湖口,写这首诗。首联写清溪奔快,云山隐退,远行的人梦中还在依恋山峦的青翠,是苏轼仓皇南迁、行色匆匆的实写。用苍翠横空的想象寄托了诗人对中原山水的依恋之情。颔联微露主旨,点醒题目。查初白评“五岭”句云:“三句带南迁意不觉”,评语颇恰当。言“莫愁”,正见五岭千嶂之外之可愁;所以言“莫愁”,在于稍有慰藉——“九华今在一壶中”,聊可消减迁客寂寞之情罢了。诗人横遭贬谪,万里投荒,小小拳石竟成了唯一安慰,可以想见其心中的孤苦与隐痛。颈联的“天池水”“玉女窗”,正面描写壶中九华形象,构成了一个幽深迷濛的仙居境界。诗人的想象力在人生的困厄中依旧是活跃的。尾联的“仇池”乃诗人已有的称为“稀代之宝”的“仇池石”。“太孤绝”与前面的“千嶂外”相呼应,再一次抒写了诗人的孤愤与不平,流露了以旷达驱遣不幸的精神。全篇有高视人间、挥洒超脱的气度,有虚无缥缈、优美神奇的意境,有玲珑宛转、层层显现的结构,是东坡名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