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0-05-05 18:59:45

苏轼《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赏析

半醒半醉问诸黎,竹刺藤梢步步迷。

但寻牛矢觅归路②,家在牛栏西复西③。

注释

①元符二年(1099)作,苏轼在昌化军(今海南儋县)贬所。被酒:谓酒醉。四黎,指子云、威、徽、先觉四位黎族友人。一说“黎”是这四位友人的姓。

②牛矢:牛粪。

③牛栏:牛圈。

赏析

苏轼喜欢喝酒,但是酒量不好,一喝就醉,这首诗也是苏轼喝得半醉半醒的时候,找不着家了。眼前处处只见“竹刺藤梢”,不见自家的竹篱茅舍,只好到处找黎族的朋友问路。朋友答复他说:你只要顺着地上的牛矢走过去,就能找到在牛圈西边的家啦。所以这短短的一首绝句,其实是用对话来组成的。诗歌就像一幕小小的情景喜剧,作者的醉态和黎族朋友的热情质朴都表现得那么生动,作者撷取一个充满农村风味的极普通的生活场景,写出了他在贬谪中的安之若素和自得其乐。

另外,这首诗正是沿着中唐以来到梅尧臣所形成的诗歌题材日常化、生活化的特点继续发展。用语不避其俗,把本来不入诗的题材写得天趣洋溢、兴味盎然。中唐以前的诗歌都是要极力追求雅致的,刘禹锡不敢用“糕”字、杜甫在诗中用“吃”字被人讥笑为鄙俚,都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苏轼无事无意不可入诗,且用得生动传神、恰如其分。

从审美的层面说,这正体现了宋诗的“以俗为雅”。在宋人看来,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于主体是否具有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是高雅还是凡俗之物。正如苏轼在《超然台记》中所说:“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所谓可观、可乐,就是能够从审美客体上感受到审美的愉悦,只要有可观、有可乐,那么,就是雅的,因为它所体现的是主体不同凡俗的品位。黄庭坚也说过:“若以法眼观,无俗不真。”(《观意可后》)他是从佛禅的角度来说的,而落脚点与苏轼一样,强调的是有观天下之物的“法眼”,也就是主体的审美态度和精神。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