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江上看山》原文、注释、译文、赏析

作者:苏轼 栏目:苏轼诗集 2022-03-29 13:17:45

江上看山

船上看山如走马,倏[1]忽过去数百群。

前山槎牙[2]忽变态,后岭杂沓[3]知惊奔。

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

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

【注释】

[1]倏:极快。

[2]槎牙:不齐状。

[3]杂沓:多乱貌。

【译文】

船上看山山重重,急如奔马去匆匆,瞬间掠过的重峦叠嶂,仿佛巨大马群在奔涌;高低参差的山峰立在前,驶近时态势又在变换,后岭杂乱地拥挤着,似在仓皇逃窜。仰视山径细微,在云雾间横料缭绕,上有行人影影绰绰,缥缈在那崖畔云霄;我在船上举手示意,想要跟他打个招呼,奈何孤帆南去水滔滔,船行得飞快,就像飞鸟一样。

【解析】

宋嘉祐四年(1059)苏轼同他的弟弟苏辙随父亲苏洵离开了他们的故乡四川眉山,沿着水路东下荆州(江陵)时写了这首诗。二十四岁的苏轼就此开始了他宦海浮沉的人生历程,中国的诗海上也随之升起了李杜之后的又一颗璀璨的明珠。

两年前,苏轼兄弟联名高中同榜进士,而今回乡守母丧期满返京于江上,正是春风得意之时。这首诗抒写苏轼江上行船看山时的惊喜欣悦之情。前四句勾画了船上看到的大画面。五、六句如巨幅画卷中的特写镜头,专写山上的“微径”“微径”上的“行人”,最后以苏轼举手欲语而不能作结,留下许多余味。整首诗从江船上看山的角度抓住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都在动态中的特点,写了群山奔涌的大景观,又突出了山径、行人的小画面,有山有路有人,又有苏轼与眼前人物的情感呼应。写得真切、自然、新鲜、流转,流露了青年诗人积极奋发的心志,也显示了诗人的才华。

历史总会有巧合,三百三十五年前,唐代大诗人李白正当二十三岁时,在蜀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也是从峨眉山启程,“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沿平江南下到荆门的。蜀地出英才,真是地灵人杰,峨眉生辉。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