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积薄发”与“边积边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厚积薄发”与“边积边发”

赵裕秀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热爱读书,按照学习计划,坚持每天读书。这种做法很好,望能坚持。

你在答卷中说:“读书是获取知识、消化知识的‘输入’过程;运用知识是‘输出’过程。在吸收知识的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输出’呢?”

你的问题使我想起苏轼的一句话:“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博观指大量看书、了解事物;约取指少量地、慢慢地拿出来;厚积指大量地、充分地积蓄;薄发指少量地、慢慢地放出。把苏轼的用语置换成你所说的“输入”和“输出”,那就是大量地、充分地输入,少量地、慢慢地输出。在浮躁之风蔓延的环境中,强调“厚积薄发”很有必要。

但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规定,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按照这一规划,大学生应当具备持续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不能单纯读书,还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提高。边学习边运用,边“输入”边“输出”,边积累边释放,这是对大学生的迫切要求。

2012年2月,我从互联网上读到一篇名为《只积不发》的短文。作者写道:“我发现很多朋友已经能够在博客上写出深刻的文章,而我还是不断地去读去浏览,用信息填充自己,却没有转化为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少动笔写作。这就叫‘只积不发’,只有量的积累,而从没有发生质的改变。”这段话发人深思。既要“厚积薄发”,又要避免“只积不发”,想来想去,我琢磨出三句话:边积边发,积多于发,最终实现厚积薄发。

一、“边积边发”

2013年11月,我在乐读网读到一篇文章,题目是“一毕业我们就成名”,讲的是南京大学文学院老师让学生温方伊将一段南京大学里流传的关于蒋介石和三个教授的历史故事改编成剧本的事。考入南京大学之前,温方伊从来没有发表过文章,更没有写过剧本。为了完成导师布置的作业,在几个月时间里,温方伊泡在图书馆,阅读了大量回忆录和文献,许多民国时期描写教授的书她都找来读。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温方伊终于写成了《蒋公的面子》。《蒋公的面子》首先被搬上校庆舞台,连演三场,最后一场爆满,很多人是站着看完戏的。2013年3月中下旬,《蒋公的面子》在南京江南剧院连演10场。与此同时,该剧接到来自全国超过20家演出公司的邀约,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6座城市演出约80场。《蒋公的面子》还将在海外一些城市演出。作为在校大学生的温方伊,被观众封为“神编剧”。这是大学生“边积边发”并且获得成功的一个实例。

二、“积多于发”

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校学生不能不动笔,不能不采写新闻作品和撰写论文。但是,正像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所说的那样:“大学是这样一种机构:它自觉地献身于对知识的追求。”大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积多于发”的基本要求是吸收知识的总量要大大超过释放知识的总量,释放之后必须留有大量的“知识积累”。哈佛大学为了让每一位毕业生不仅受到专业训练,而且能受到广泛的通识教育,把核心课程划分为7个板块:外国文化、历史学、文学和艺术、道德伦理、定量推理、科学和社会分析。按照校方的解释,设置“核心课程”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开始研究“树木”之前,能够先看一眼“森林”,最好能把这个“森林地图”印在大脑里,以后走到再细小的道路上,也不会迷失方向。“积多于发”倡导大量的知识积累,使你在走出校门之前不仅看到树木,而且看到森林。这将使你终身受益。

“边积边发”且“积多于发”,积以时日,你是不是同样可以达到“厚积薄发”的境界呢?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3月1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