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业书不必平均使用力量
周安祺同学: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喜欢读文学方面的书。你在读书过程中能记下感触较深的文字,捕捉“心中所想而笔下全无的道理”,并与作者传递的思想产生共鸣。这说明你不仅读了,而且读进去了。这样读书可以增进你对社会生活的理解。
你在答卷中提出:“很多专业书比较难读,是否可以挑选书的精华阅读,而不通读全书?”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向你推荐培根的《论学问》。
培根认为读书“要以能权衡轻重、审察事理为目的”。有鉴于此,他提倡有区别的读书方法,即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它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培根把详读与略读、全读与节选讲得很清楚,这些意见可供你参考。
研究生阅读专业书籍有三个目的:一是弥补专业知识缺陷。研究生需要熟悉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掌握学术研究基本方法。这需要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拓宽知识领域,开阔学术视野。二是围绕课题及初步形成的论点,沿着肯定、否定两个方向搜集佐证,调整思路,增强观点自信。三是从专业书籍中发现未知领域或尚未引起关注的领域,捕捉新苗头,探究新课题。对于能满足上述需求的经典著作,要全读、精读、反复读;对于不能满足上述需求的一般性读物,可粗读或有选择地阅读。
精读、粗读不是一种简单划分,划分之后也不可能一成不变,而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不管是谁,也不管他的学问有多大,一开始都要经历“全读、精读、细读”的阶段,即使部分内容晦涩难懂、枯燥乏味,也要硬着头皮坚持读下去。以舆论传播研究为例,对《公众舆论》《幻影公众》《大数据时代》《零边际成本社会》《认知盈余》《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新闻出版》《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媒体融合与融合新闻》等专业书籍,要全读、精读、细读。假如每10天读一本,用200天可精读20本经典专业书籍。有了这个基础,再读同类的书就会发现一些章节大同小异,有的书只有几个章节有参考价值,这时,你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选择性阅读阶段。革命家徐特立说过:“读书常患‘走马观花’‘狼吞虎咽’‘囫囵吞枣’,随读随忘。不切实际地贪多,既不能理解又不能记忆。我的读书方法总是以‘定量’‘有恒’为主。”这一读书方法,对指导阅读经典著作非常有用。
当你们的专业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阅读就有了很大的“自由度”。据说大数学家华罗庚拿到一本书,不是从头至尾地阅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儿,然后闭目静思。他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就不再读了。这种读书方法不仅为华罗庚节省了时间,而且培养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然而,要达到这种阅读境界,必须下一番“笨功夫”。
建议你在导师的指导下,精选10至20本经典著作,从头至尾静心阅读。“如果一个人足够认真地读上10本书,他就能成为一个圣人。”福楼拜的这句话明显带有夸张的成分,但作为对读书人的一种善意劝诫,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
祝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1月21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