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个“杂家”不容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当个“杂家”不容易

张宇同学: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经常听到别人说新闻工作者都是杂家,具体杂在哪些方面?怎样成为优秀的杂家?”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提出记者要当杂家;新闻界老前辈邓拓也主张记者应当是杂家。邓拓在《欢迎“杂家”》一文中写道,专门的学问虽然不容易掌握,但是只要有相当的条件,在较短时间内,如果努力学习,深入钻研,就可能有些成就。而广博的知识,包括各种实际经验,则不是短时间所能得到,必须经过长年累月的努力,不断积累才能打下相当的基础。“如果不承认所谓‘杂家’的广博知识对于各种领导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意义,那将是我们的很大损失”。两位前辈都强调了“杂家”的重要性。

1964年8月,刚刚当上新华社文教记者的我,迫不及待地阅读了《文教记者的活动》一文。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讲述了一个假设的故事:一天,有两家报纸的两个文教记者,一同到科学俱乐部去玩。那里有几个科学家在聊天。有一个科学家在闲谈中随便提到他最近去桑干河流域,在那里发现了一块泥盆纪的石头,是加工过的。第二天,其中一家报纸以通栏标题刊载了一条消息,说中国猿人并不是人类最早的祖先,报纸还刊登了在桑干河发现的泥盆纪石块的照片。这条消息是到科学俱乐部去的两个文教记者中的一个写的。另一个文教记者,因为缺乏关于地质学的知识,不了解泥盆纪是什么意思,认为捡到一块石头是非常普通的一件事,喝了杯茶,就先回去休息了。

原来,泥盆纪比发现中国猿人头骨的地层的地质年代要早3.2亿多年。对石块进行加工,只有人类才能做到。那位写消息的记者把这两个概念联系起来思考,推知世界上有比中国猿人更早的人类存在。于是,这条震动世界的消息被他采访到了。

这个故事并非事实。它就像一则寓言,假托故事,阐明哲理。作者写道:“知识,对于文教记者有何等的意义,从这个假设故事中可以看出一二。”在编辑实践中,我也有类似的感悟。有一次,我看到一则关于美国发现特大蝴蝶的消息稿,说是一个美国人坐在家里,突然听到一种很大的声音,出来一看,是一只特别大的蝴蝶。这只蝴蝶的翅膀有1米多长,像一架直升机。我立即同我手头保存的资料进行核对,并且让人与中国科学院昆虫专家联系,向他们请教。昆虫专家告诉我们,蝴蝶属昆虫纲、鳞翅目。它的体格大小因品种而异,最小的蝴蝶展翅后只有1.6厘米长,大蝴蝶展翅可达24厘米,最大的也不会超过28厘米,这是由蝴蝶的身体构造特性决定的。昆虫专家断言,这种“直升机”一样的超大型蝴蝶在地球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我把昆虫专家的意见告诉编辑,让他们向我提供这一稿件的“消息来源”。两个钟头之后,核查结果出来了:这条稿件是根据一张小报刊登的消息摘编的;这家小报上的消息是根据一本杂志上刊登的稿件摘编的。至于这本杂志是从哪里抄来的,没有再往下追。正是由于有了一点关于蝴蝶的知识,才有可能发现新闻稿件中的错误。

你问“怎样成为优秀的杂家?”我提三点建议:一是正视自己的知识缺陷。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写道:“永远不要企图掩饰自己知识上的缺陷,即便用最大胆的推测和假设去掩饰,这也是要不得的。”在大学学习期间,你们应及时分析自己的知识缺陷,想方设法弥补这些缺陷。当某一知识缺陷得到弥补时,你们就会看到一片新的天空。二是建立百科知识资料库。我在我的“个人数字图书馆”总目录下建立了“新学科总览”和“百科知识”子目录。凡与自己所从事专业有关的新学科、新知识,都存储到这两个资料库中,以备查阅。三是杂而不散、杂而有度。高阳所著《胡雪岩全传·灯火楼台》中有一句话:“杂七杂八都吃在肚皮里,也没有看他们有啥不对。”杂七杂八形容东西混杂,或事情非常杂乱。这样的“知识大杂烩”,恐怕不会有太大的用处。吸收知识最好同所学专业结合起来,同研究课题结合起来,就像北京市的环路,二环、三环、四环,逐渐向外延展。加上前面提到的建立百科知识资料库,你所掌握的各类知识就不会显得无度和凌乱了。

以上建议,供你参考。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5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