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洪先
一、“吉安三罗”
明代, 吉安府出了3个名人, 皆姓罗, 人称“吉安三罗”,他们是: 永峰(今属江西)人罗伦,吉水(今属江西)人罗洪先、罗大。罗伦是成化二年(1466)的状元,为人刚正,严于律己,学识渊博。罗大
是万历十四年(1586)进士,志行高卓。三人中,罗伦与罗洪先齐名,罗大
略逊一筹。
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父罗循,进士出身,疾恶如仇。他曾做过兵部武选郎中,执掌兵部第一司——武选清吏司,职司武将的选拔。一次,兵部考选武官,有24名指挥使(统领5600人的军官)时常出入权宦刘瑾之门。刘瑾是兴平(今属陕西)人,年轻时自阉入宫,被派去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弘治十八年(1505),明孝宗驾崩,朱厚照即位,是为武宗。刘瑾被提升为24个宦官衙门中最重要的司礼监的太监。武宗荒淫,沉湎声色,不理朝政,刘瑾乘机弄权,公卿百官多投其门。罗循素鄙夷、憎恨刘瑾,见那24名指挥使巴结刘瑾,早就愤恨,此番考选武将,遂以他事奏罢他们的领兵权。刘瑾闻讯大怒,斥骂兵部尚书王敞。王敞胆小,匆匆回到兵部,敦促罗循重新上奏,恢复那24人的职位。罗循拖延,迟迟不办。不久,刘瑾因擅权太甚而触怒了武宗,被处死。王敞十分感谢罗循,使他少了一条党附刘瑾的罪状。此后,罗循历官镇江(府治丹徒,今江苏镇江)、淮安(府治山阴,今江苏淮安)知府,徐州(今属江苏)兵备副使。
罗洪先深受父亲的影响,刚直不阿。他年少时崇拜的另一个偶像,是为人刚正的罗伦。罗伦的家乡永峰县毗邻吉水,罗洪先引为同乡同姓的先贤,顶礼膜拜,奉为榜样。
15岁那年,罗洪先读了王守仁的《传习录》。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今属浙江)人,人称“阳明先生”。他继承、发扬了南宋
陆九渊的“心学”,把孝亲、忠君等封建伦理说成是人心固有的,要人们努力体认、履行。但他置“吾心”于崇高地位,在反对程朱理学的束缚、启迪人们心智上有重要作用。《传习录》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罗洪先拜读后,极推崇“王氏心学”,准备动身去余姚师从王守仁。罗循觉得儿子年少,出远门不放心,没有让他去,让他拜同村的李中为师。
李中,字子庸,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副都御史。李中为人廉洁刚直,不畏权贵。王守仁镇抚赣州(府治赣县,今江西赣州),邀请李中为属吏。李中在儒学上有极高造诣,深受陆王“心学”的影响。
罗洪先师从李中多年,得其真传,成为李中的衣钵传人,学识颇令乡人称赞。
嘉靖八年(1529),罗洪先殿试夺魁。此科进士凡323人,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如第一甲第二名,即俗称的“榜眼”程文德,为一代名儒; 第二甲第一名唐顺之,也为一代名士,其文章深受时人及后人推重。在323名进士中,名声最大的,要数状元罗洪先。他潜心研究王守仁的“心学”,成为“王氏心学”重要的传人。
二、无意仕途
新科状元例授翰林院修撰,掌修国史,罗洪先也不例外。但他对这个荣耀的官位极为冷淡,他孜孜以求的不是仕途腾达,高官显位,而是王守仁的“心学”。出任翰林院修撰不久,便托辞告归。岳父、太仆卿曾直见了他,高兴地说: “吾婿膺状元桂冠,实在荣幸!”罗洪先却不以为然地说: “儒者的事业有比殿试夺魁还要大的。这状元3年出一个,实在没有什么可高兴的。”岳父大人语塞,但更佩服罗洪先的见识。
罗洪先闭门谢客,研习学问。不过,若是父亲的客人来了,他必跑前跑后迎送、款待。他衣冠整齐,面带微笑,擦拭座席,行酒斟茶,极为热情。客人走后,他便急急忙忙回书房读写。
罗洪先在家一住就是2年,直到有人劾奏他告归逾期,才北上进京供职。
不久,老父罗循病亡,罗洪先辞官回家服丧。他在父亲坟旁搭了间茅庐,地上铺张草帘子,就是他的寝具。疏食水饮,远歌舞娱乐,一人在茅庐中独居3年。除了以时祭奠亡父外,便埋头读书、著述。父丧刚除,母又病故,罗洪先又为亡母服丧3年。
等母丧除,罗洪先搬回家中居住,已是嘉靖十八年了。世宗皇帝诏拜春坊左赞善。春坊是东宫衙门; 赞善是春坊官员之一,掌赞谕道德,侍从文章,无多大职权,仅备翰林院官员升转之用。也就是说,罗洪先出任此官,仅是一个过渡,不久将有升转。只要甘于寂寞,别生是非,他的仕途是光明的。
但是,罗洪先偏偏不甘寂寞,跃跃欲试,为巩固、发展大明帝国出谋划策。
当朝天子世宗皇帝是个昏君,他最感兴趣的是拜仙祷神,祈求长生不老。他在宫中设坛祈祷,信用道士,以画符念咒为事的道士邵元节、陶仲文皆官至一品。拜仙祷神非但没能延年益寿,世宗年纪轻轻便大病缠身,常常不能上朝。罗洪先见状,遂联合司谏唐顺之、校书赵时春上疏,请于来年正月初一大朝会时,让皇太子朱载垕出御文华殿,受百官朝贺。他们的用意不言而喻,是要皇太子临朝,代世宗处理朝政大事。这是史无前例的,任何一个封建君主都不愿在有生之年把权力让给儿子掌管。世宗御览了他们的奏疏,龙颜大怒,愤愤地骂罗洪先三人狂悖不道,最后,他又假装慈悲,“从轻”发落罗洪先三人,黜官为民。
罗洪先打点行装,南下还乡,回到了吉水。
他的仕宦生涯从此结束,前后算起来,他做官的时间仅二三年而已。
三、潜心研习“心学”
罗洪先回归故里,潜心研究学问。他甘于淡泊,一心治学,自天文、地理、礼乐、典章、河渠、边塞、战阵攻守,至阴阳、算数,无不精究。但他不是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对国计民生也极为关注,留意咨访,多有建树。吉水田赋征摊既乱且多,他请知县大人整顿,知县便委托他负责此事。罗洪先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黎民百姓拍手称快。一年歉收,发生饥荒,罗洪先致函邻县求助,得粟数十石,赈济饥民; 一股揭竿而起的饥民攻入吉安府,知府大人惊恐万状,罗洪先为他筹划战守,起义者见无机可乘,退出吉安。他的治国理民之才和他的渊博学识一样受人称赞。
好友唐顺之应召复出,征求他的意见,他说: “从前已隶名仕籍,此身便不由己了,怎能学处士?”唐顺之遂决心复出,并邀罗洪先一同出仕; 权臣严嵩是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与罗洪先算是江西同乡,也邀他出仕,皆被罗洪先拒绝了。
罗洪先决心终生为民。除了参与吉安的地方建设外,便潜心做他的学问。
罗洪先宗王守仁“心学”,赞同他的“致良知”说教,即要求人们用心去体悟原本就存在于心中的伦理道德。因此,他也是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他要人们摒弃一切欲望,皈依伦理道德。他曾这样说: “文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经世致用,而无欲是基础。只有无欲,然后去经世,见识才精辟,力量方巨大。”他与王守仁的高足王畿是好友,但在“心学”上二人有分歧。王畿说“致良知”不费吹灰之力,罗洪先则讥斥道:“世上岂有现成的良知?”在他看来,“致良知”是要花一番工夫的。二人学术思想不一,但友情不减。
吉水境内有山,山中有石洞,曾是虎穴。罗洪先整治了一下,入居洞中,题曰“石莲”。他谢绝宾客,静坐一榻,潜心研习“心学”。
穆宗隆庆元年(1567),罗洪先病逝。穆宗诏赠光禄少卿,谥号“文壮”。吏科给事中陈瓒上疏请抚恤罗洪先,穆宗诏准。
神宗朝,御史钱一本奏请以罗洪先从祀孔庙。南京户部郎中唐伯元请于吉水建祠祭祀罗洪先。
罗洪先的门生不少,最有名的是吉水人邹元标、黄梅(今属安徽)人瞿九思。邹元标也为一代名儒,官至左都御史、太子太保; 瞿九思学问广博,为一代文学家,官至广平(府治永处,今河北永年东南)知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