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承恩
常熟(今属江苏)是清代经济、文化繁盛地区之一,名士辈出,登科者多,光是状元就出了5名。孙承恩是其中一个。
孙承恩,原名曙,字扶桑。祖父做过州县佐官。孙承恩聪明好学,博才多识。在官学读书时,便以文才闻名遐迩。顺治十一年(1654)八月,孙承恩参加顺天乡试,夺得第一名解元。在来年的会试中,却落第了。顺治十五年二月,孙承恩再次步入礼部贡院考场,3场考试下来,榜上有名。
四月,殿试开考。读卷大臣选定10本最好的卷子,送呈当朝天子顺治皇帝。顺治皇帝反复看了10本卷子,觉得第一本最好。就内容说来,这位考生敢于直抒己见,指陈时弊。尤其是文章结尾规劝皇帝“克宽克仁、止孝止慈”,更是深探地打动了顺治的心; 且文风朴直,议论恺切,行文流畅;书法也不错,满卷清丽挺拔的欧体楷书。顺治皇帝非常高兴,决定把此卷考生点为状元。
主意打定,顺治皇帝撕开弥封,只见履历上写道: “应殿试举人臣孙承恩,原名孙曙,系江苏常熟人……”当读到孙承恩三代家世时,顺治皇帝仿佛想起什么,不禁皱起眉头。
“孙承恩……孙曙……江苏常熟人。”顺治皇帝沉吟道,“这人会不会跟去年因科场作弊被处充军的罪犯,常熟人孙旸是一家人呢?如果是,可不能轻易把他点为状元。”
“请王熙先生!”顺治皇帝感到事情有些棘手,于是,叫人把内阁学士王熙找来,吩咐说: “你快到皇城外,找到这个孙承恩,问他到底是不是孙旸家的人。问明之后,立即回报!”
王熙一怔。其实,王熙和孙承恩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知道孙承恩就是孙旸的亲哥哥。他不禁暗暗为孙承恩叫苦,但转念一想,圣上也不过随口问问,只要孙承恩不说出真情来,就滑过去算了,天下那么多考生,同名同姓的多的是。
王熙备了一匹快马,飞奔出城。打听半天,终于在一家破旧的旅店里找到孙承恩。见面之后,王熙把顺治皇帝准备点孙承恩为状元,但又怀疑他是孙旸家的人一一告诉孙承恩。最后,王熙对孙承恩说道: “现在上天入地就全在你一句话,我回去怎么启奏圣上呢?”
孙承恩想了一会儿,对王熙说“人生祸福,全由命定。但我们为人处世,又岂能绝仁绝义,欺君卖弟呢?请先生奏明圣上,孙承恩就是江苏常熟孙旸的亲哥哥。”
王熙听罢,非常感动。他再三规劝不要这样老实,可孙承恩只是闷闷地摇头。王熙看他主意已定,只好告辞,上马走了。
走了一段路,王熙又为朋友惋惜起来。他想,孙承恩寒窗苦读,好不容易考到今天这个份上,大魁天下就在眼前,难道……再说,照直明奏,不但孙承恩中不了状元,还可能会惹出不少意外哩! 不行,回去再劝劝他。于是,王熙勒转马头,重新来到孙承恩住处。
王熙反复陈说利弊,希望孙承恩重新考虑。孙承恩依然坚持原来的意见。最后,王熙问他: “你今后真的不后悔吗?”孙承恩毅然说道: “虽死无悔!”王熙无法,只好又一次与孙承恩告辞,骑马回朝。
当王熙回到养心殿,已是半夜时分,顺治皇帝还在燃烛等候。王熙急忙上殿,把孙承恩的话原原本本地奏了上去。
出乎王熙预料,顺治皇帝不但毫不怪罪,却为孙承恩义不卖弟的诚实行为所感动,觉得孙承恩不但有才,而且有德。于是,手执朱笔,欣然把孙承恩点为状元。
孙承恩中状元后,入翰林院为修撰,掌修国史。顺治十六年,出任会试考官。不久,随驾外出,遇上大风,中寒,不治而死,享年40岁。顺治皇帝遣大臣吊唁,赐钱助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