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佶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杨佶

一、初入仁途

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三月的一天,南京城(今北京城)里热闹非凡,老远便听见鞭炮、锣鼓声,引来许许多多围观者,人们奔走相告,杨老爷的少爷中了状元。谁不知道杨老爷的少爷杨佶啊, 那是自幼便名传四方的神童。

杨佶字正叔,三四岁时就表现出非凡的聪明才智。他的悟性很高,十几岁已小有名气。他出生于普通的地主知识分子家庭,深受封建礼教熏陶,勤奋好学,终以优异成绩夺得圣宗统和二十四年状元。

辽宋自澶渊之盟以来,互派使臣,经济贸易往来不绝,基本上维持了双方安定的政治局面。辽圣宗加紧封建化改革,重用汉族地主阶级的人才,帮助契丹族巩固加强对汉族地区的统治。为了将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吸收到统治集团来,开科举选拔官吏。最初选中的进士很少,满足不了需求,于是,圣宗统和二十四年,扩大名额,杨佶等30多名知识分子入仕。

辽制设北面官和南面官, 北面官主要是由契丹贵族担任,南面官主要是汉人充任。北面官是中央中枢机构所在,南面官地位不及北面官。像杨佶这样的头名状元,只在南面官中担任校书郎而已。圣宗汉化极深,十分注重汉文化。校书郎专门负责对书籍的整理、收集,宣传汉文化,以加速契丹族的封建化过程。他认真负责,有才识,不久升任大理正,参予刑法审理。他充分施展才华,办案公允,执法严明,深得圣宗信赖。圣宗开泰六年(1017),转任议曹郎,负责书写诏令,并加谏议大夫的官职,对皇帝负有劝谏上议的责任。

二、几经风雨 位居要职

开泰七年,杨佶出任易州(今属河北)知州,易州位于河北省中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辽统治汉人的重要地区。杨佶来到易州后充分发挥才干,提倡节简,清达,使易州百姓崇尚朴实,追求清廉。他要求别人这样做,要求自己更为严格。对百姓征收赋税,征发徭役,都严格按国家标准执行,绝不多收税,也不拖延徭役期限。这些措施,使百姓更加信赖政府。因治理易州成绩显著,他调回中央任大理少卿,升迁为翰林学士。

圣宗开泰八年,燕地发生自然灾害,百姓饿死、病死者不计其数,许多人被迫流亡他乡,严重的灾情威胁到重镇——南京。在这种情况下,圣宗想起治理易州成绩显著的杨佶来,将杨佶调任同知南京留守事。杨佶来到故乡,眼见乡亲因饥饿而死,心如刀绞,到南京后,家也没回,直奔衙门,下令开仓赈济。接着发出布告,对那些卖儿卖女者实行计傭的办法,让他们为官府干活积累钱财,再赎回儿女。不久,圣宗又将他调回朝廷,任翰林学士。

杨佶不仅有治理地方才能,还有外交才能。辽宋每年互派使臣,外交往来成了双方不流血的较量。每当宋派使臣来,往往要派杨佶去接待。他对迎送之礼,君臣之礼等等,非常熟习,对答自如。宋使梅询每次相见都夸赞他的才华。

太平十一年(1031),圣宗病逝。同年,其子耶律宗真继位,是为兴宗,改元景福。兴宗重熙元年(1032),杨佶升任翰林学士承旨,专门为皇帝起草诏书法令。不幸传来其母病逝的消息,他只好辞职赶回南京老家守孝去了。

3年过后,他被起用为工部尚书。鉴于他机敏能干,在很短时间内连连提升,先是担任忠顺军节度使,后任朔州、武川等地观察使、处置使,不久又调任天德军节度使。这几任实践,大大地丰富了社会经验,使他变得更老练、更成熟了。不久,便提升为特进检校太师、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又拜为参知政事,兼知南院枢密使,一跃成为大权在握的宰相,参予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和谋划。

三、深得民心

兴宗皇帝不是个积极有为的国君,自他上台后,社会风气败坏,政治日趋腐败,自然灾害接连不断,他对杨佶等人的规劝也不放在心上。重熙十五年(1046),武定军境内大旱,庄稼眼看无望可收,兴宗派杨佶任武定军节度使。杨佶上任,竟带来甘雨,庄稼起死回生。当地百姓歌唱道: “凭什么让我复活?是老天爷降了及时雨; 由谁来安抚我?是杨大人来做我的主人。”没过多久,雨下不止。水(今桑干河山西段)失修,成为祸害。杨佶把自己的钱物捐出来,让百姓在水上修了一座桥。从此,百姓再也没有涉水之苦。回朝时,武定军百姓拦住车马,不让他走,有的人甚至伏在车上大哭起来。兴宗皇帝大受感动,在清凉殿设宴,为他接风洗尘,当天任命他为吏部尚书,并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在宴会上,兴宗让杨佶坐在自己身边,说: “爱卿可比吕望(姜太公)遇见文王!”杨佶答道: “吕望比臣下的今天有10年之晚!”兴宗大悦,赏赐一些珍玩,宴会圆满结束。

四、安度晚年

杨佶在相位多年,着重于人才收罗,为辽朝选拔了一批有才能的人。他认真负责,总揽全局,严格监察下属部门,使之各尽其职。他办事公允,不徇情,朝中官吏人人乐为之用。

杨佶不仅在政治上、军事上、外交上有成绩,还是辽代颇有名气的文学家,著有《登瀛集》,流行于当世。

随着岁月流逝,杨佶年事已高,多次上疏要求退休。最后,皇上允准,每月发给钱、粮,配备卫士,每个季度都派人来看望他。杨佶度过了幸福的晚年,病死家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