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水利学

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我国的传统水利不仅创造过辉煌的成就,而且在社会发展中产生过重要的作用。但在近百年间,引进西方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古老的传统水利技术被逐步取代,传统水利几乎完全成为历史的陈迹而逐渐被人们所淡忘,有些古代工程甚至被视为今天发展的障碍,必欲改之而后快(例如都江堰建筑节制闸的建议)。对传统水利的研究,其价值似乎也只是作为历史科学的一部分或文明史的一部分而显现。然而,传统水利以及对传统水利的历史研究,对于现实的水利建设再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吗?

古典科学大都着重于对象外部特征的研究。近二百年来特别是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研究突飞猛进,研究的着眼点也逐渐由对象的外在特性,深入到对象的内部机理,分科愈来愈细,研究愈益深入,很多本质的内在规律性得以揭示,人类掌握的自然奥秘越来越多,以至于可以像拆装机器一样,将人体器官移植;生活在地球上的人,可以摆脱地球引力,到太空遨游。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也逐渐发现,依据研究对象和不同特质,把事物的一个个侧面分解开来逐一进行微观研究,尔后再加以叠加,以显现全貌的作法,并不能完全反映事物的全部特性,因为它的各个侧面间是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着的,此外研究对象本身也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和周围其它事物密切关联和相互影响着的,因此,科学研究在纵深发展之后,又回过头来在其统一性和相关性方面寻找新的突破。近几十年来相关学科的相互渗透显著增强,不仅是自然科学内部各学科的交叉,而且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也广泛渗透。其中水利史学科就是自然科学的水利与社会科学的历史相互交叉的边缘学科,它在水利宏观研究方面显现出自己新的优势。

研究传统水利的历史又有什么用呢?不必讳言,在近代水利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对水流、建筑物的内部机理的研究日益深入,数学的物理的研究手段被广泛应用到水利研究的许多方面,特别是微观研究方面,并形象地称之为“数学模型”和“物理模型”;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也愈加广泛。比起现代技术来说,传统水利技术已经过时。但是,随着水利深入发展,人们也愈来愈清楚地看到,水利建设并不只限于工程建设,而是愈来愈普遍地与社会的、经济的、环境的问题联系在一起。水利建设的成败甚至直接决定于它对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例如移民问题、投资问题、宏观决策问题、减灾问题等等。要回答这些问题,单纯依靠工程技术的研究,即使研究手段再先进,也是无济于事的。然而恰恰在这些宏观问题方面,水利的历史研究有着自己独到的优势。此外对一些有着复杂边界条件的地学问题,如岩崩滑坡、洪水干旱、海岸演变等等,它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是一种动态的、多因素的综合体,边界条件过于复杂。它们的发展过程难以确切列出公式,用计算机求解;或是建立物理模型,在实验室试验。而从历史文献中寻找以往发生过的这类问题,进行比照研究,则会得出更接近实际的结论。这种历史研究方法,实际上是把前人的水利实践或历史上客观发生过的同类现象作为1∶1的模型实验来看待。为了便于理解,比照“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我们将它称之为 “历史模型”。

近年来在水利的历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应用性的成果,有着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兹举数例加以说明: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