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儒学与中国传统政治哲学·孙中山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

晚明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儒学政治方向是由儒家心性之学而转向开物成务、利济天下的外王儒学。但这一方向由于满清入主中原而中绝了。整个清代,考据成一代学风。伟大的近现代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所领导的三民主义革命,并不是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的矛头对向儒学,而是承继了由孔子开其先、王夫之承其后的儒学精神方向,明“夏夷之辨”,弘“民为邦本”,扬“知难行易”,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从许多方面继承了儒学的政治精神。孙中山先生是儒学未竟事业的真正继承者。

孙中山先生对儒学政治精神的继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认为儒学的政治哲学是很好的,比欧美的完全,那就是“格物、致知、诚竟、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从这种认识出发,孙中山认为欲平治天下,必先治其国,因而他认为中国人是最讲和平的,也就是最讲“世界主义”,但讲世界主义先要讲民族主义。因此,要用民族精神标国,一是要利用中国固有的家族、宗族观念和组织;二是要讲中国固有的道德。这种思想与孔子创建儒学的精神起点是完全一致的。孙中山认为,孔孟是主张民权的,“天下为公”和“民为贵”就是最好的说明,但那个时代做不到。中国最好的政治是“尧舜禹汤文武”,这些君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谋福利不搞“家天下”。孙中山继承孟子“得其民心者得天下”的逻辑思考,认为革命首要的是唤起民心,使民众觉悟。他从革命前期失败的教训中总结出“知难行易”,因此要求党员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做宣传工夫上,用“主义征服”天下。因此,他强调党员的自身修养和自身建设。这些都是与儒学政治精神完全一致的。

孙中山像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