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近代有关中学与西学关系的命题。近代洋务派思想家张之洞在《劝学篇·设学》中提出了这一命题,他说:“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可偏废。”所谓旧学即中学,泛指中国传统文化,其核心是儒家的伦理纲常;所谓亲学即西学,泛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就是以中国封建制度及纲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以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为辅助,这一观点集中概括了戊戌变法前整整一代人对中西学关系的认识。19世纪70—80年代,早期改良派曾提出“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口号,主要目的是鼓励人们向西方学习,反对顽固守旧。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沈寿康明确提出“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匡时策》)的主张。戊戌之春,鉴于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民权学说兴起,封建纲常的权威受到威肋。张之洞对“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了系统阐述。他认为:“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经文,而亦无悖于经义。”(《劝学篇·会通》)西学能应用于日常事务,救一时之急,但不能成为统帅人心的力量,讲西学必须以不违背“经义”为原则,这就是“西学为用”。张之洞表面上是要“新旧兼学”,实际上是站在旧学、中学的立场上,反对接受西方资产阶级政治伦理学说。张之洞在戊戌变法前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与改良派的变法主张相抗衡的,它理所当然要遭到严复等人的批驳。但在保守势力相当强大的情况下,这一观点的提出,对突破长期的闭关自守状态仍有一定的作用,故而不能对它全盘否定。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