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上善若水

《说文解字》中“善”字为“膳”的本字。古人以羊为膳食的美味,故金文的“善”字从羊从二言,表示众口夸赞的意思。“善”字由膳食之美引申为美好之义,因为羊的性情温和驯顺纯善,被古人视为吉祥、美丽的动物,所以“善”又有善良、慈善之义,与“恶”相对。

在中国人的传统理念中一直留存着“行善积德”“乐善好施”“善恶必报”的思想,从上古延续至今,中国的传统思想一向很重视“善”。

兼善天下

中国封建王朝历代贤君都以仁德为治国之本,善化百姓,安天下社稷;有识之士则心系黎民百姓之苦,即使身处逆境,依然不计个人得失,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就是其中之一。

杜甫得到亲友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可是才住了几个月的新茅草房,眼睁睁地被呼啸的秋风把房顶的茅草一层一层地卷了起来,飞得高的缠挂在树梢上弄不下来;飞得低的掉到池塘里或洼地稀泥上,也拾不回来了。在荒地上那些本来可以收拾起来重新盖到房顶上去,可是南边村子里涌出来一伙小孩子,当着诗人的面抱着茅草钻进竹林里去了。腰腿无力追不了,口干舌燥喊不了,诗人只好慢步挪回家来,倚靠着手中的拄杖独自伤心叹息。

屋破的痛苦还没缓解,雨漏的惨况又跟上来。真是屋破又遭连夜雨!风一停就乌云满天,像墨一样黑的乌云,弄得天昏地暗的。房顶缺草了,雨就乱纷纷地直接泄进屋里来;布被子不暖和,小儿子夜里就睡不安稳,乱动乱拱,终于把被子也蹬破了;现在屋里到处漏雨,特别是床头没一点干地方,就更加阴冷凄凉了。

自安史之乱后所经历的种种痛苦和忧国忧民,本来就使杜甫长期失眠,现在的景况就更让他彻夜难眠了。凄风苦雨中坐盼天明,寒夜就显得越是漫长!

虽然身在这种老弱无力、穷困无助、凄苦难言和焦虑不眠的苦境中,诗人却没有只想到自己,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千千万万和自己一样的“天下寒士”,希望自己能为他们找到千万间广厦,使他们能免于遭受自己目前这样的苦况,乃至于自己一个人冻死也在所不惜,充分表现了诗人博大的仁爱胸怀和高尚的人格。

正是这种可贵的思想,使得诗人对自己苦境的描写具有了更为深厚宽广的内涵,因为那不仅是诗人自己的倾诉,也是为千万同样处境的寒士们的代言。正是这种忧国忧民、济世安贫的崇高志向,使得诗人的许多诗篇得以千古流传。与其说诗人创造了优美的诗篇,不如说善念造就了优秀的诗人!

环境的好坏与否容易影响人居住的意愿,尤其是身处逆境时,更是对人的道德品质的考验,一般人往往会心生退缩之念,而去寻求安逸的生活。但是对于圣人或君子而言,他们坚定的信念或智慧是不会被环境所左右的,相反地,他们会以自身的修为及能力去改变所处的环境,甚至带动环境往良性的、美善的方向去发展。

正如同孔子想要搬到东方九夷地方去居住。有人说:“那里非常落后闭塞,不开化,怎么能住呢?”孔子说:“有君子去住,又怎么会闭塞落后呢?”唐代诗人刘禹锡于《陋室铭》中曾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又云:“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孔子的回答也正体现君子的高贵慈悲的精神:不畏蛮荒之境,乐于将文化知识传播到这些被人遗忘的地方,教化当地人们,这正是君子“兼善天下”积极有为的精神。

行善传家

“乐善好施”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是君子修身养性的重要内容,受到中国历代统治阶层的重视,对凡有善行义举者大都进行奖励:或封妻荫子,天伦之乐,或获取功名,光耀门楣。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历来有类似“举孝廉”等名称,就是凡是有“孝子”“善行”等名声者,在科举考试中可以直接免于科考而获得功名,对于其中才学突出者则能给予更高的功名褒奖。

陶澍,字子霖,是清朝湖南安化县人。其家门风醇厚,世代以行善为乐。陶澍的太高祖伯含公一向乐善好施,当时乡里抓到窃匪都会扔到江中淹死。有一天伯含公路过江边,有一个将被淹死的窃匪向他呼救:“你救救我吧,我发誓从此以后再不做贼了。”伯含公心怀怜悯,便请求众人将此人放了,又怕这人重操旧业继续作恶,于是送给了他一艘小船,让他在渡口摆渡谋生。为了挽救和教育这样的人,伯含公一生前前后后送出八艘小船,这些人全都改邪归正了。

为了避免行人被碎瓷瓦砾所伤,伯含公每次外出都随身带着个小筐,把路上的碎瓷瓦砾都拾到小筐中带回家,等到去世时,他积存的碎瓷瓦砾已经堆积到同房子一样高了。

陶澍的曾祖文衡公非常宽厚。康熙戊子年九月,文衡公的邻居家失火,所有家当烧毁殆尽,一无所有,文衡公就叫妻子将自家粮仓中的粮食全部给了邻居。有一天下大雪,晚上文衡公家中的米被人盗走,文衡公根据雪地上的足迹一路找去,发现原来盗米之人是自己认识的一个熟人。文衡公没有声张,默默地回到了家中,从来没有对人提起过这件事。直到三十年后,文衡公的妻子偶然对子孙讲起这件事,此事才被大家知道,但还是故意隐去了盗米人的真实姓名,其宽厚仁恕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陶澍的祖父寅亮公生性淡泊,家中并不富裕。有一天寅亮公在江边拾到了一些钱。他在那里等了一天,才见一人仓皇而来,面色如土,低着头在沙砾中搜寻什么。寅亮公问他找什么,那人说:“我在外为人做工好几年没回家了,家中还有老母亲,今天带着积攒了多年的钱准备回家奉养母亲,却没想到全都丢了。”寅亮公问他丢了多少钱,那人说的都对,寅亮公便将拾到的钱如数还给了那人。那人为表示感谢,非要将钱分给寅亮公一半,寅亮公笑道:“我如果贪图你分给我那些钱,我不如不在这里等你了。”说完笑着让那人赶快回家去,那人叩头拜谢而去。

陶澍的父亲乡贤公疏财仗义的事也很多。陶家历代如此重德好施,义举远近闻名。到了陶澍这一辈,寒微门第出身的陶澍因其家族世代行善,声名远播而深受朝廷褒奖,他也因此在嘉庆五年秋试中由于家族累世善行和才学突出而中举,两年后再成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官至两江总督,赠太子太保衔。陶澍却未因高官厚禄而有所改变,同样继承了陶家乐善好施的家风。他一生为官清廉,在职期间,曾多次将自己的俸银全部救济了灾民,道光皇帝听说后感动地说:“为臣的能个个像陶澍那样清廉,何愁天下不太平!”并赐给陶澍三千两银子以示奖励。陶澍依旧粗茶淡饭,对那些钱分文未用,全部用来接济了贫苦乡民,并在安化县兴办了四十八所义学。

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古人、先贤都十分推崇行善义举,因为乐善好施是古人安身立命、修身养德的道德规范之一,无论身处逆境,还是平步青云,都能心怀天下社稷之安危、黎民苍生之苦乐;无论身居高位,还是贫居山林,都不忘为国分忧、善念百姓疾苦,以明修身报国之志。因此,才有民族昌盛、社会进步。

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人之初,性本善”,人刚生下来的时候,本性都是善良的。这种把人的起步设定为善性的儒家理念,无疑有利于人类向善的进步取向。所以,人们都是以这种善性为起点,在成长过程中,因各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学习的东西也不同;在好的环境里人就会变好,在不好的环境里人就容易学坏,于是性情开始有了差别。假如在这个时候,不加以适当的教导,人就很容易学会种种不良的习惯而渐渐变坏,他原本善良的本性就会被恶习所掩埋,逐渐丧失掉人善良的天性。恶习一旦形成就很难改正,但是“难改”并不是说不能改,真能真心改过的人,是难能可贵的。古语说得好,“浪子回头金不换”,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晋朝时,义兴有个年轻人叫周处,从小爹娘都死了,因此无人管教,他虽然天生有豪侠气度,但常仗着一身蛮力在乡里打架闹事,无恶不作,村里人见了他就像碰到毒蛇猛兽般,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一天,他正在街上闲逛,看到一群人正在谈论着什么,他连忙走过去看热闹,大伙看到他便散开了。周处觉得很奇怪,便抓住一个老人问道:“你们在说什么?”老人很害怕,只好如实地说:“我们这里出了三害,其一是南山的山里有一只吃人的老虎;其二是长桥下的河里有一条蛟龙;它们害死了很多人……”老人的话还没有说完,周处便大声说道:“老虎、蛟龙有什么可怕的,让我来消灭它们。”说完,就转身跑了……

话说周处跑到南山上,寻找那只吃人的老虎。这一天,他终于找到了那只老虎,当那只老虎向他扑来时,他就势一闪,骑到老虎的背上,挥起拳头,狠狠地击打老虎的头,把老虎打死了。接着他又跑到长桥下,跳进河里去杀蛟龙。周处在水里与蛟龙打了三天三夜,终于杀死了蛟龙。

村里的人们见周处还没有回来,以为他被老虎或蛟龙吃掉了,高兴地敲锣打鼓,庆祝了起来。但是当看到他平安地回到乡里,地方上的父老又陷入了不安的气氛中,周处明白了,还有一害未除,那就是他自己。周处感到很惭愧,很内疚。由于自己平时胡作非为,使得百姓们把自己也当成了一害。他知道只有把自己的坏行为改掉,乡民才能安居乐业。因此,他下定决心改过,重新做人。但是一想到自己年岁已大,又没有好好读过书,要改过自新,从头做起,能行吗?他愁眉不展,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天偶然听到乡民谈起吴郡﹙今江苏苏州﹚地方有一对兄弟,陆机、陆云很有才学,对很多事情都有独特的见解,也很乐于助人。于是周处就决定到吴郡去找陆机、陆云兄弟,想请他们帮他拿拿主意。到了陆家,大哥陆机外出不在,只有二弟陆云在家。于是周处就把事情的始末以及自己的忧虑和盘托出,希望指点指点他。陆云听了之后,就告诉周处说:“古人最重视‘朝闻夕死’这句话。”“不知什么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只要早上听到了圣贤的大道理,即使晚上死了,也不觉得虚度此生。何况你还前途远大,所以不要轻易地放弃。人只怕没有志气与目标,而不必担心美名不会传扬出去。”周处听了之后振奋不已,从此改过自新,勤学苦读,终于成为一位有作为的人,为百姓做了很多善事,百姓从心里赞美他。

善恶往往只在人的一念之间,一念之差可以使人随波逐流,麻木不仁,逐渐丧失人的善良本性,也可以使人改过自新,重新做人,为国为民造福,也为自己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