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哲学文化·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哲学思潮。“玄”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魏晋时人注重儒家的《周易》和道家的《老子》、《庄子》,称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所谓“援道入儒”,也就是把道家的老子、庄子的思想引入儒家经义中去。玄学家多出身于名门,并以其门阀、仪表、玄虚的清谈相推重,蔚为一时风尚。魏国正始年间,何晏作《道德论》,王弼注的《老子》、《周易》,都提倡“贵无”,认为“名教出于自然”,主张“无为而治”。其后,魏晋之际的向秀和晋代郭象注的《庄子》,认为无和有都不能生有,“物各自生”,提出了具有神秘色彩的“独化”说。裴頠作《崇有论》,与“贵无”说对立。东晋以后,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佛教般若学各宗大都用玄学理论解释佛经,统治者也着力提倡玄佛合流,于是佛学日盛,玄学渐衰。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