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文化·灿烂的中州文化与历史名人·中州大地—中国古代文字的故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中州文化·灿烂的中州文化与历史名人·中州大地—中国古代文字的故乡

(1) 甲骨文字的故乡。我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殷代贵族每有大事,如祭祀、打猎、出游等活动都要占卜,以问吉凶,并将卜问和活动的结果刻在龟甲兽骨上。这种刻在甲骨上的文字就叫甲骨文,也叫卜辞。此前,在大汶口文化中发现陶文和河南裴李岗文化中发现的骨文,一般,认为还不能算文字,只是一种刻划符号或者说是文字产生的先声。甲骨文才是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的故乡在今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殷墟。

商代甲骨文的发现,是我国史学研究的划时代的大事。殷墟的发掘就是从搜求甲骨文开始的。甲骨文被发现之前,甲骨是被视为肥料和中药材的,人们称其为“龙骨”,收集起来卖给药店。当时,药店不要带有刻画痕迹的,农民就把“龙骨”上的刻痕刮掉再出卖。历代不知毁了多少。清末,北京的官员王懿荣,偶然发现药材“龙骨”上的刻痕。他凭借较好的文化素养,断定这是一种古代的文字,于是开始多方搜集。从此,甲骨开始汇集到古文字学家的手中了。王懿荣的发现,被住在北京做过候补知府的刘鹗(字铁云)得知,便也开始收求“龙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王懿荣自杀。刘鹗就从王懿荣后人的手中买入一千多片甲骨,后来又从别的古董商手中收集到一些,总共有了五千多片。1903年,刘鹗从这些有文字的兽骨龟板中选出一千零五十八片,印成书刊行,书名为《铁云藏龟》,是为我国第一部汇集甲骨文字的专著。

这些兽骨龟板文字,叫做“龟板”、“甲文”、“殷契”、“契文”、“卜辞”等,统称“甲骨文”。在古文字学家收集研究甲骨文的过程中,得知这些甲骨都是从河南安阳小屯得到的,安阳又是商朝历二百七十三年的王都所在地,可以判断甲骨是殷人遗物。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占卜文字或记事刻辞,是研究商朝历史最重要的材料。过去,曾有人怀疑司马迁《史记·殷本纪》中记载的真实性,甲骨文字的发现,使有关殷朝的传说成为信史。甲骨文的发现是震动世界学术界的一件大事。

晚清另一位古文字学家罗振玉亲到安阳调查,了解到安阳小屯不仅有甲骨,而且还有铜器、玉器等。故而继起大力收藏,所得甲骨最多。辛亥革命后,他以清朝遗老身份流亡日本,陆续整理印行《殷墟书契前编》《殷墟书契菁华》《殷墟书契后编》《殷墟书契续编》《殷墟古器物图录》。罗振玉把对古器物的搜求,提高到学术研究的高度。

前中央研究院语言历史研究所从1928年10月到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时止,前后在殷墟发掘十五次。获得大批甲骨卜辞和殷代遗器,对研究殷代历史有重要意义。

商代贵族凡事无不卜问,从天象、年成、祭祀、征战到日常生活,起居、出行等,都要占 卜并记录下来,所以甲骨文字记载的内容异常丰富,大致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史料价值极高。甲骨文字是现代文字之源,有些字沿用至今。对甲骨文字的研究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1956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坊堆西周遗址中发现了有字的甲骨,后来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西周遗址、北京市昌平县白浮遗址都曾发现。1976年在陕西省岐山县风雏村西周建筑基址西厢房南头第二间房屋内的一个窑穴中发掘出一万七千片卜甲,其中二百片上有字。上述西周遗址所发现的甲骨文契刻书写方法及风格都与殷人一致。可见甲骨文字的书写契刻皆从中州向四方传布。中州是甲骨文字的故乡。

(2) 字圣许慎与《说文解字》。秦汉时代,人们不再在龟甲兽骨上刻字,也逐渐舍弃了竹木简、刀匕等书写用品,改用毛笔在绢、绫上写字,东汉宦官蔡伦发明造纸后,便宜的纸张代替了昂贵的绢、绫,使书写更加便利。书写工具和书写材质的变化引起了字形的变化,使中国的文字从甲骨文而竹简文、而秦代大篆小篆、而汉隶楷书。秦的统一加速了文字的统一,但由于原来各诸侯国习俗语言的差异,人们对同一个字往往有各种不同的释义,在理解上容易造成混乱。

秦始皇“焚书坑儒”,尽毁儒家经典。而汉武帝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需访求儒家经书。伏生等一批老儒,依博闻强记,背诵出世代师徒父子相传授的《尚书》等经书,以汉隶写定、传授,这些学者据此解释经文,阐发孔孟的微言大义,强调经世致用而穿凿附会,是为今文经学。西汉鲁恭王坏孔子旧宅,于墙壁夹层中得《论语》《春秋》《尚书》《孝经》等古文经书,为孔子后裔孔安国所得,一些学者则以出土文献为据,主张从文字、音韵、训诂上去解说经典,是为古文经学。由于解释经典的依据不同,便有了汉代经学研究的今古文之争。

文字上的疑难零乱,经学研究上的对立偏见,使得整理已有文字成为汉代学术研究中最迫切的任务。毅然担负起这一艰巨任务的,是被尊称为“字圣”的许慎。

许慎,今河南省漯河地区郾城县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和文字学家。《后汉书·儒林传》记载:“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引文中的“召陵”,在今河南省郾城境内,先秦时期属于许国。许慎是许国后裔。

许慎花费三十年心血撰写的《说文解字》,是汉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他先着力收集了自古至汉代的全部中国文字,有正文9353个,重文1163个,计10516个字形。再对这些文字进行形、音、义的全面分析和研究。他把汉字里具有表意作用的形符字定名为部首,部首字下各自统领一些与其相关的字形,从而第一次为汉字建立起部首的次序。许慎把他收集到的字形,全都归纳在五百四十个部首之下,使浩翰庞杂的汉字从混乱到有序,处于一个有机的系统之中。他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形系联。”这种部首统领字形的制度,实际上就是他开创的科学检字系统,开我国字书体例之先河。清代学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对许慎所创造的部首系统给以高度的评价:“令所有之字,分别其部为五百四十,每部各建一首,而同首者则曰:‘凡某之属皆从某’,于是形立而音义易明。凡字必有所属之首,五百四十字可以统摄天下古今之字。此前古未有之书,许君之所独创。若网在纲,如裘挈领,讨原以纳流,执要以说详,与《史籀篇》《苍颉篇》、《凡将篇》杂乱无章之体例,不可以道里计。”(《说文解字注》卷十五上)我国后代所编纂的字书,如晋代吕忱的《字林》,梁代顾野王的《玉篇》,以及清代的《康熙字典》、民国年间的《中华大字典》、《辞源》等皆沿袭《说文解字》的编排体例。《说文解字》可以说是汉代以前汉字的总结,汉代以后我国字书的鼻祖。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对每一个字皆探求其源,语明其义,正其读音。如释“是”云:“是,直也。从日止。凡是之属皆从是。罡,籀文是,从古文正。”又如释“韦”:“韋,相背也,从舛,口声。可以束物枉戾相韋背,故借㠯为皮韋。凡韋之属皆从韋。”他指出每一个汉字的含义和为什么会有这种念义,是运用六书,即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的理论来解释汉字的,这就确立了六书理论在汉字研究中的地位。后代凡研究汉字无不以六书理论为指导,而许慎则是最先运用这种理论的学者。

许慎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字学家,他编著的《说文解字》在中国文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今河南省郾城县东十五公里处的许庄村,就是许慎的故里。这里至今保存着许慎及其子许冲的坟莹,以及许慎祠堂遗址。郾城县城亦有一处清代所修的许慎祠。还有不少有关的碑刻。1984年至1985年,河南省文化厅拨专款重修许慎墓。重修后的墓高五米,底径十六米,占地三分。墓呈穹拱式,墓前立碑,墓后植松柏。现已列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郾城县还将已经整修过的“许南阁祠”改为许慎纪念馆。许慎,这位对中国文字学做出伟大贡献的“字圣”,常使中州人民引为自豪。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