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括)学·《梦溪笔谈》的学术价值、研究·化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沈(括)学·《梦溪笔谈》的学术价值、研究·化学

《笔谈》有关化学方面的记载,体现了沈括注重自然科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思想。其中,尤以反映在石油开发、制盐和炼铜 (见冶炼) 上最为明显。

石油在我国使用很早。我国古代称之为“石漆”,唐朝叫“石脂水”,佛教书上称“黑香油”,五代时叫“猛火油”等,北宋时期,石油被用于抵抗西夏、辽等的战争。康誉之的《昨梦录》记载说:“西北边城,皆掘地作大池,纵横丈余,以蓄猛火油。”王安石变法期间,在军器监内设军用石油加工作坊——“猛火油作”。石油在军事上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梦溪笔谈》译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沈括任鄜延军事长官时,亲自考察了陕北劳动人民开采石油的情况,并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命名,并一直沿用到现在。他还亲自动手实验,以石油碳代替松油制墨,获得成功,名为 “延川石液”投入批量生产;对石油的利用,沈括预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第421条)。虽然沈括尚不能预见到石油的主要价值以及在今天获得如此广泛的应用,但他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值得称道 (王锦光、闻人军《沈括的科学成就与贡献》)。

沈括经过对陕北石油产地的调查,肯定我国“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事实证明,沈括的这个推断是正确的。

《笔谈》第50条,沈括对我国劳动人民搭配淡水制盐的技术所进行的科学总结,是一份有价值的技术资料,山西解池是我国开发最早的盐池,在《山海经》和《战国策》中已有所记载,自汉代以来,历代史籍都有明确记载。《笔谈》此条和第422条“盐南风”,对宋代解池的特征和采盐方法作了确切的描述,文中还就浊水(胶体溶液)对食盐结晶的破坏作用,做了客观的描述和初步的分析。

他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研究了矿物结晶,从太阳立精(第49条)的研究中,阐明了矿物晶体的比较和鉴别。把晶体的形状、颜色、加热失去结晶水的变化和潮解的性质等,作为鉴别晶体的根据。这种比较和鉴别晶体的方法,在今天也仍然有一定的价值(《梦溪笔谈》译注,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年,第169页)。

在《笔谈》第364条,沈括记述了化学发光和生化学发光两种自然现象(王锦光、闻人军《沈括的科学成就与贡献》)。在当时的条件下,他虽然还不能解释其中的道理,但他并不迷信为神怪现象,而相信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并且指出“物相相似者,必自是之类”。

古代的炼丹术对我国化学的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也产生过消极的影响。对炼丹术,沈括采取了分析的态度。从古代旧的传统观念看来,“朱砂良药”吃了能长生不老。可是沈括却记载有人误服丹砂“一夕而毙”。从这里,沈括得出结论说:“既能变而为大毒,岂不能变而为大善?”(第432条)阐明了大毒与大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