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岭南文化·驰名世界的饮食文化·饮茶的传统与饮茶之道

(1) 独一无二的粤式饮茶

说起粤式饮茶,在国内已遍布北京、上海、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国人已不太陌生了。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外省人对粤式饮茶却不甚了然,甚至因此而产生种种误会,闹出一些令人捧腹的笑话。因粤式饮茶源于广州。因此,广州人请客人去“饮茶”,是对客人的尊重友好的礼仪,又是联络感情、交流人际关系的好方法。但若请的是第一次到广州的客人,倘客人不懂饮茶的含义,如主人与客人约定第二天早上到某茶楼饮茶,又未说清楚饮茶的内容的话,客人往往会在第二天早上吃完早餐才去赴约。结果只能望着各种精美点心吃食深为惋惜;主人也会因客人吃得太少而感到歉然。

粤式饮茶兴起于19世纪末的广州。清光绪年间,广州的华洋贸易极其兴旺,商贾们为洽谈生意,很需要一个理想的场所。京式茶馆档次较低,而且人品复杂,环境嘈杂;到饭店去,又嫌过于铺排,且要限于吃饭时间;在商铺内又不免呆板无味,一时苦于无一好去处。还有不少显贵要人、官僚政客,常常进行各种见不得人的政治交易,也需要有高档而又不受干扰的接头商议的地方。当时有一位机灵的商人,以一种独创的手法,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中心十三行,兴建了一座三层的豪华楼房,名之为三元楼,专营饮茶业,这就是岭南第一座粤式茶楼。三元楼在建筑设计上,独辟风格,显得气势恢宏、堂皇富丽,高耸于十三行林立的商铺之中,被称为“高楼”,也称为茶楼。三元楼内,一律选用名贵的酸枝木桌椅,以迎合富商巨贾、达官贵人的“高贵身分”。三元楼最吸引人的,是除为客人提供各种名贵盖碗茶外,更专聘名厨和点心师,制作各种精美小巧的中西点心美食,以供贵客助茶。使人们来到三元楼,可以一边品味名茶香茗,品尝精美可口的美点,一边无拘无束地交谈商议。这正是商人洽谈生意,政要显贵从事各种秘密交易的乐园。因此,三元楼开张以来,占尽独家生意之利,显出一派客似云来,财源滚滚的兴旺发达的气象。因此,迅速产生了连锁效应,后起者纷纷效仿。在短短几年间,便先后出现了陶陶居、陆羽居、天然居、怡香居、福如楼等。为争取饮客,后起茶楼各出奇谋,力创优势树立独特形象以作招徕。如在建筑设计上,既有雕梁画栋、富丽堂皇,外观宏伟;也有高雅清幽、古色古香;还有中西结合,富于时代气息。不少后起者,更在环境氛围上下工夫,把富于岭南特色的园林建筑引入茶楼的整体设计中。如泮溪的濒临清池,石舫画廊;西苑的假山奇石、曲径清泉;南园的翠竹庭院等等。

在点心美食方面,竞争更为激烈。清末民初,陆羽居首创“星期美点”,中西美点,品种每星期更换,绝不雷同。随后,各茶楼也争相跟进,不甘落后。于是大多数茶楼都有了自己的星期美点、名牌美点,招牌美点和招牌菜。广州的点心,菜式制作技术因此而突飞猛进,美点名菜品种更加奇巧新颖,层出不穷。激烈的竞争也极大地激发了厨师、点心师积极进取、不断创新求异、力求完美的意识。茶楼的兴起,使岭南饮食文化中的粤菜美食开创了一个新的纪元。

各茶楼以饮食艺术为竞争手段的同时,也拓展了富有文化色彩的绘画、书法、对联、诗词等领域,以迎合一些满身俗气又偏要附庸风雅的商贾和官场逐利者。为此往往不惜重金征集、购买名人字画、对联、诗词等,挂在茶楼大门、大堂或雅座、贵宾厅等处,以增添文雅之气,并因此而提高自身的身价,改善形象。在广州茶楼史上曾一度成为美谈的,是陶陶居以大洋(银元)20元征求一副以“陶陶”两字开头的楹联。当时应征者不少,结果选中的是这样一副;“陶潜善饮易牙善烹饮烹有度;陶侃惜寸夏禹惜分分寸无遗。”一时间,人们争相传诵。妙奇香主人不甘落后,也用重金征得一联:“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劳心苦劳力苦苦中作乐拿壶酒来。”这副楹联诙谐幽默,雅俗共赏,且生动真实地写出了广州饮茶盛况和茶客心理,似比陶联更胜一筹。

广州饮茶之风大盛于民国以后大众化茶楼的兴起。早期的茶楼,以富豪官宦为对象,一般市民和劳工阶层是不敢问津的。后来便有商人注意到市民这一广大市场,开设了专以普通市民为对象的大众化茶楼。这类茶楼不以高雅豪华和名牌美食为号召,而以价廉物美,经济实惠、适应广大市民经济承受力取胜,因而获得广大市民的欢迎。从此,广州一般升斗小民,出卖劳力的劳工阶层也开始有了一尝饮茶乐趣的享受机会。一般工人和劳苦大众,黎明即起,先赴茶楼,泡上一盅盖碗茶,吃两件能填饱肚子的点心,聊当早餐,俗称“一盅两件”。所费无几,却可以稍事休息,然后去打工。久而成了一种生活的习惯,乐在其中。不少茶客经过一段试饮之后,便选定一间自认为最经济实惠的茶楼,每天早上都去光顾,而且每次饮茶,必选坐同一座位,选泡同样的茶,吃同样的点心,天天如是,风雨不改,成了老茶客,从掌柜、跑堂到茶客,都成了熟络的朋友。大家天天见面,随便聊聊,无拘无束,也可算是辛苦劳碌而又枯燥的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和享受吧。

广州的茶楼,源于为商贾官宦提供方便,故从兴起的早期,便有早、午、夜市。早市虽是最兴旺的,但午市和夜市也毫不逊色,成了广州饮食业的一大景观。随着人口的增加及人们对饮茶的爱好,广州茶楼便越开越多,营业时间也越来越长,可谓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从清晨四时到深夜二时,甚至有通宵达旦的。只要泡上一盅茶,便可一坐几个小时,一听君便;阔绰俭吝,同样欢迎,甚至可以“净饮”,即只泡一盅茶,不吃任何东西,到最后也就是按例付出双倍茶饯而已。从来没有因客人坐得时间过长而被催赶的事发生。这样的“饮茶”的确是一种无上的享受。茶客的尊严、自由、平等的内心渴望,可以在茶楼的方尺之地中得到暂时的满足。一般的劳动人民,平时为生活而奔忙,一家人难得休闲,偶有假日,全家去饮茶,休息休息,尝尝美点,共叙无伦之乐,自有无限乐趣。至于三五知己,共聚茶楼,随意而谈,任意而吃,或是旧朋新交,同饮共食,交流感情,增进友谊,亦甚相宜;甚至情人相会,亦多选茶楼,轻笑细语,情浓如茶,平添无限情趣。

正因为饮茶有这许多的乐趣和妙处,所以自本世纪30年代以来,茶楼已遍及两广大小城镇;改革开放以来,饮茶之风,更迅速为外省同胞所认识、接受和欢迎,使粤式饮茶遍布内地各大城市,甚至远达内蒙古呼和浩特、新疆乌鲁木齐等边远地区城市。

(2) 驰名东南亚的广东凉茶

未曾踏足岭南的人士,自然不知广东凉茶为何物。“凉茶”,不是冰凉冷冻的茶,而是指有清热解暑功效的草药茶。在广东,说起凉茶妇孺皆知,大多数人都曾喝过。所以说广东的凉茶。可算是岭南饮食文化中的一种专利产品。

岭南气候燠热潮湿,自古为瘴疠之地,燥热风寒感暑,是岭南的地方常发病,广东人习惯上称为“热气”,重者头疼发烧,轻者口舌干燥,头重眼红,便结尿赤。过去一般农民及城市平民百姓,生活艰难,有了“热气”,多不去求医吃药,只求助于垂手可得的中草药。岭南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大都略懂某些野生植物的药性,民间也流传多种解除“热气”的验方。最普通而又实用的便有菊花、金银花、鸡蛋花、车前草等等。一些中医师中的有心人,也针对岭南“热气”病状,配制出名之曰“凉茶”的验方。复杂的有俗称“廿四味”的重剂型凉茶;简单的有菊花、金银花等配制的“五花茶”,这是轻剂型凉茶。“凉”是与“热”相对而言的,有了“热气”,便喝“凉茶”解之,而平时即使没有“热气”发作,人们也会常喝凉茶,作为一种清凉饮料茶。所以喝凉茶,又是岭南人习而成俗的一种喝茶之道。

名声远扬的“王老吉凉茶”,是最受人欢迎,影响远及东南亚的广东凉茶。据说,清嘉庆年间,广州地区曾发生过一次疫症,发“热气”的人特别多,一向饮用有效的各种凉茶都失效了。有一位姓王名吉的中医师为解除病人的怪疾,便亲自到山上采药,配制了全新的凉茶配方。这种新配方凉茶,入口极苦,但苦而后甘,凉而不寒,解表祛暑而不虚,没有副作用。这位医师将大量草药亲自熬煮后,盛在几只大木桶中,免费供病人饮用,疗效显著。一些本来上门请王吉医生看病的人,饮了一碗桶内的凉茶后,病情便大大减轻,再饮一碗,病竟然好了。于是,王吉医生的凉茶便被传开了。东南亚地区的生态环境与岭南有不少共同之处,“热气”也是一种令人几乎无可奈何的不大不小的地方常发病。广东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回乡省亲发了“热气”,一饮王吉的凉茶便药倒病除。于是王吉的凉茶便迅速在东南亚地区的华侨中传开了。

在王吉医生活着时,人们便称王吉配方的凉茶为“王吉凉茶”;王吉去世后,人们便尊称为“王老吉凉茶”。如今,将近两个世纪的时光过去了,王老吉凉茶的名声依然响亮,至今港澳及东南亚地区的唐人街(区),仍有专卖王老吉凉茶的凉茶铺。

由于广东人饮凉茶成癖,所以凉茶铺、摊,曾经遍布城镇乡村。广州的凉茶专营店,在当街铺面摆着金光闪闪的大型铜茶壶,装饰也极考究。人们既可随意买上一碗,站着喝完继续赶路;也可以三五成群进入店内,拣上一个舒适的台面坐下,一边闲聊一边慢慢地唱。

广东凉茶,品种多,价钱平。在十多年前,每碗王老吉凉茶,只不过2分钱人民币;放了糖的菊花茶、鸡蛋花茶、金银花茶、五花茶,也只不过5分钱。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花上2分钱,买碗凉茶喝,既解渴又可防治热病。这确是一种价廉实惠的大众化饮料。

改革开放后,经济活跃,各种洋饮料和国产饮料像潮水般涌来,成为时髦饮品。而传统的广东凉茶因本小利微,已经没有多少人愿意经营这种不赚钱的生意了。广东凉茶在当代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虽未完全绝迹,也已风光不再了。

(3) 潮州“工夫茶”

这里说的潮州,并非仅限于现今的潮州市,而是指整个潮汕地区。即位于广东省东部、东北部,与福建山水相连,北接梅县地区,西与惠州相互为邻,南濒南海的广大地区。只因潮州是这一地区中历史最悠久,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故一般习惯上称为潮州。潮州“工夫茶”是岭南饮茶艺术的结晶。据说从元朝开始,潮州工夫茶便已形成规模,此后更名声远扬。清朝人翁辉东著有《潮州茶经·工夫茶》,其中说到:国内众多产茶区如“龙井、武夷、祁门、六安,视其风俗,远不及潮人之风雅”,以饮茶论,“潮人习俗风雅,举指高超,无论嘉会盛宴,闲处家居,商店工场,下至街边路侧,豆棚瓜下,每于百忙之中,抑或闲情逸致,无不借此泥炉砂铫,擎杯提壶,长斟短酌,以度此快乐之人生”。这段文字,真实而充分地表述了潮州人饮茶的风情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工夫茶”,顾名思义,喝起来是颇讲究工夫的。从茶叶、茶具、泡茶的水、煮水的炉、锅及泡茶、斟茶、喝茶,都极为讲究,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程式、高超的技巧和严谨的礼仪。

喝茶,首要讲究的是茶叶。绿茶或红茶,或香而欠色,或色艳缺香,都不合沏泡“工夫茶”的要求。沏泡“工夫茶”要选上好的乌龙色种。乌龙茶色浓香清,其中又以产于饶平岭头和凤凰山的白叶单丛为最佳。

要泡茶,自然少不了好水。以山泉水为最佳,井水次之,若两者都缺,也可趁天下雨时用洁净的陶缸或木桶接水,称为“天水”。若用河水,则要用“缸心水”,即挑贮在水缸内经过沉淀的水。像现今普遍用的自来水,就必须存放一段时间,待水中氯气挥发尽了才可用。

有了好茶叶和好水,还要有好茶具。茶具包括茶壶(俗称茶罐)、茶杯、托盘、水壶(烧开水用壶)和木炭炉等,全都小巧玲珑,各有讲究。茶壶大小如拳头,多为园形,状如苹果,多选用江苏宜兴特产朱砂陶壶。茶杯是细瓷洁白透明、小如酒杯的白瓷杯,晶莹而半透明,数量仅有三只。这是由潮州俗语“茶三酒四游玩二”习俗而来。出外游玩,二人同行最好,喝酒宜热闹,四人较合适,喝工夫茶,是一种品尝名茶的享受,宜清静但又不缺“知音人”,故最好是一主二客。托盘是两层的,上层为盖,放茶杯及茶壶,盖上有洞眼,以便冲茶的水可以流入下层的缽形托盘体内。烧开水的炉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所用木炭,以橄榄核为最好,因为火力旺而能持久;烧开水的壶也是小巧得很,一般只比茶壶稍大而已。

一切工具准备齐全,茶叶、好水不缺,便可泡沏“工夫茶”了,而“工夫茶”的“工夫”也主要在于如何泡出好茶来。把水烧开后,先将茶壶茶杯烫洗一遍,然后将茶叶放入茶壶中,至七成满为宜,用滚烫的开水冲进壶内,至满泻时,将壶盖盖上再浇一遍。如有泡沫泛起,要用壶盖将泡沫刮去然将壶盖盖好再冲开水。这时就可以斟在杯内品尝了。这一套程式,称之为冲茶工夫,讲究的是“高冲低斟,刮沫淋盖”,“关公巡城,韩信点兵”。将水壶的开水冲进茶壶时要将水壶提高,以便开水能直冲茶壶内,迅速泡浸至壶底的茶叶,茶香才能弥漫开来;给每只杯斟茶时,距离要低,动作要快,以免茶香外泄;不能斟满一杯再斟一杯,必须是快速轮流不断地往三只杯子斟去,以使每杯茶的浓香均匀。这是最讲技巧的工夫,特名之为“关公巡城”;待茶壶内的茶汁将尽未尽时,还要将壶内余茶轮流反复滴入三只杯内,直至再也滴不出茶汁为止,这更要求掌握分寸,经验老到,故名之为“韩信点兵”。冲泡一遍的壶内茶叶,还可冲第二遍。之后,便要将残茶叶倒掉,重放茶叶再泡。

茶泡好后,喝茶还有既定之规:主人必需先让客人,哪怕客人是小辈。不过,作为小辈的客人,要先站起来道谢,请主人先用;主人还是要先让客。作为小辈的客人,便先让另一客人,然后再拿自己的一杯,但要注意不拿中间的一杯,以示谦让。喝茶时,小辈客人要将拿杯的手,掌心向外,将茶杯送至嘴边,细细品味,不能一口喝光。

潮州人喝“工夫茶”,若是单人独饮,自可随意,若是待客,便要不停陪着喝,直至客人告辞为止。若客人较多,则要改用稍大的茶壶。

潮州“工夫茶”,不同于粤式的茶楼饮茶。粤式茶楼饮茶,注重的是吃的情趣和享受;潮州“工夫茶”所追求的是一种寄情于茶艺和反朴归真的情趣和境界。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