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建立岭南文化的新体系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岭南文化·岭南文化的现状与前瞻·建立岭南文化的新体系

(1) 21世纪物质文化的宏伟蓝图

物质文化主要指社会的生产力和文化的物质设施。岭南在改革开放以来的物质文化发展的高速度,已日显其现代文化雏形,为迈向21世纪的文化的宏伟计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加速实现岭南文化的现代化极具可行性和操作性。

在社会生产力和文化的物质设施突飞猛进的1991年,道路、桥梁、通讯、电力及工农业基础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都呈几何级数增长。以最能代表岭南文化特色和优势的广东省为例,197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为27.23亿元,到1991年猛增至478.20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9.1%,年均增长速度为27.4%。社会总产值为3800.09亿元,占全国的8.9%;工农业总产值为3178.94亿元,占全国的8.7%;外贸出口总额为136.88亿美元,占全国的19%;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为2536元,比1978年增长5.3倍,比全国平均值高出96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143元,比1978年增长4.9倍,比全国平均值高出434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1029.40亿元,比1978年增长57.6倍,占全国的11.3%;平均工资为3358元,比1978年增长4.5倍(所有数据来自李时权主编,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岭南文化》)。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引进,广东的工业生产正向现代化、自动化、电子计算机化的目标奋进。珠江三角洲地区在交通、通讯、能源、等方面,基本上形成一体化的格局和立体化、国际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广东物质文化高度发展的重点,是确保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据新华社广州1995年12月7日报道:广东目前国有经济资产总量居全国第一位,在关系全省国民经命脉的重要部门和关键领域占支配地位,对全省经济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据有关部门最新统计,1994年广东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数4749个,比1978年增长20.8%;资本金达578.25亿元,增长6.3倍;净资产(所有者权益)748.06亿元,增长7.3倍;1994年末固定资产净值697.30亿元,增长8.8倍。以上还不包括已改组为股份公司和中外合资企业中的国有经济部分。在国家经贸委和国家统计局11月公布的“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家”中,广东占73家(《深圳商报》1995年12月8日第四版)。广东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据此而制订了1996至2010年的具有科学性的追赶香港、台湾、新加坡、韩国“亚洲四小龙”的宏伟目标和计划,具体内容主要有:至2000年,在总体上达到台湾、韩国1990年的经济水平,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5180亿元,平均年递增13.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200元,部分地区达到或接近台湾、韩国2000年的平均水平,其余地区达到小康水平;至2010年,全省总体上达到台湾、韩国2010年的经济水平,争取全省国民经济生产总值达16700亿元,平均年递增12.4%,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20800元。

(2) 建立岭南文化新体系

建立岭南文化的新体系,应该是21世纪岭南人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

从目前情况来看,岭南的物质文化发育良好,成绩骄人,然而精神文化却相对失色。不错,岭南文化只是一种地域性文化,在一般情况下,其作用和影响主要是在岭南地区。但是由于处于又一次伟大历史转折时期的中国,是以岭南为试验场和突破口的,因此,岭南文化不仅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成为全国最具强势的地域文化,而且形成了“北伐”的进攻势态,从沿海到内陆,从城市到农村,岭南文化的南风,正在全国范围内劲吹,以至与根基深厚、内涵丰富博大的传统中华文化产生激烈碰撞冲突,在人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念方面对传统的“大我”和自我封闭、墨守成规、自足自强的价值观念发起了强有力的挑战,并正在不断地获取战果;在岭南地域文化中最具地域色彩的以粤语为主体,兼容中西语言因素的方言,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竟奇迹般地成为国人的时尚。不仅流入岭南的大量永久的或临时的移民,都在努力地学着带有不少洋味和土味的粤语,而且在全国的大中城市,人们也以能说上几句粤语为时髦。诸如镭射(激光)、T恤(T字形衬衣)、菲林(胶卷)、的士(出租车)、派对(聚会活动)、埋单(付账)、雪柜(冰箱)等等极不规范的词汇,不仅出现在人们的日常口头用语中,而且还出现在一些报刊、电台、电视等传播媒体上,成为一种屡禁难改、越演越烈、令有关人士既气愤又担忧的“语言污染”。粤语中与发、生、久、易谐音的8、3、9、2等被广东人视为吉祥,奉若神明的数字迷信,竟也在全国泛滥成为一种畸形的可笑的现代迷信。虽然如此,但这种无序的,不成体系的文化北伐运动,其本身并未经过精化、升华,依然停留在以工商业文化为主导的以通俗文化,甚至是更低层次的大众文化的阶段上,因而必然带有明显的负效应。作为一种在全国范围内产生振荡与影响的强劲地域文化,无论从其对岭南文化的整体素质考虑,还是从其对中华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重新整合与发展考虑,都必须着眼于当代岭南文化系统的建立。

建立岭南文化的新系统,当务之急是从宏观上规划好精神文化的近期和长期发展方向和体系化的方针、政策和合理的结构,从微观上着眼于急待解决的种种在改革大潮中涌现的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的精神文化困惑。

建立与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鼎足而立的珠江文化体系,突出体现作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民族化和珠江流域(含海洋文化)独特鲜明的个性化的岭南新文化,是一项长期的、艰辛的、具有极其严谨科学性和必须投入大量资源的伟大工程,它必须依靠国家、政府、社会、专家及全体岭南人和岭南新移民的努力和贡献。

切实解决近期的精神文化问题,是否可以着重从这样几方面着手:

首先,加大精英文化或高雅文化建设的力度和速度。这是检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总体素质和水平的首要标准。从岭南文化现状看,通俗文化的发展较为活跃,成就较为显著,而精英文化,则难以与京、沪相比较、相抗衡。

第二,大力提高岭南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考查文化水平高低、文野、粗细的综合性标准。文化素质高下不仅意味着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也不仅意味着知识结构的扎实丰满程度,更应包含着爱国主义思想,个人道德修养,法制观念,社会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对美丑的判断力,价值取向和自律能力以及在以市场经济为机制的商品社会中必不可少的正确金钱观念等等,都应由政府、社会和全体岭南人同心同德,紧密配合,力争早日改进。当进入21世纪时,能够无愧于20世纪最后的峥嵘岁月。

第三,加速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目前岭南地区法制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廉政建设更大大地滞后于经济建设,因而社会犯罪率偏高,政府职能部门透明度较差,钱权交易现象成为高速度、高效率运作的绊脚石,必须下大决心在短期内逐步解决。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