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学(孔孟荀)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先秦儒学(孔孟荀)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因避宋国内乱,移居鲁国。父叔梁纥,母颜氏。鲁襄公二十二年(前551)生于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鲁国是周公儿子伯禽的封地,素有“礼乐之邦”的美称。至春秋末,礼乐仍保存完好。鲁国根深蒂固的礼乐传统对孔子思想的形成很有影响。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早年丧父,家境中落,年轻时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他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篇》)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书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鲁昭公二十六年(前516)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齐景公曾向孔子问政,孔子答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到齐景公的赞许。景公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不久孔子返回鲁国。这时鲁国三桓专权,而季氏家臣阳虎、公山不狃的势力也膨胀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孔子不想从政,便开始整理、书、礼、乐,并扩大教学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鲁定公九年 (前501),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正当孔子在鲁国企图实现自己复兴周礼的抱负时,定公和执政的季桓子受齐女乐,政局有变,他的理想难以实现,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时孔子55岁。自此,孔子开始了十四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他先到卫国,住了十个月。因受卫灵公的猜疑,离卫去陈。经匡时,遭到匡人的围困。解围后抵蒲,不久再到卫国。然后由卫经曹至宋。宋司马桓魋想害他,他只好离宋,经郑至陈,在陈国住了三年。因陈经常受到晋、楚、吴等大国的侵犯,便再次经蒲至卫。卫灵公曾向他请教兵阵,孔子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后孔子离卫至陈,一年后又由陈迁蔡,在蔡住了三年,后来楚昭王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使人迎孔子。陈蔡大夫害怕孔子去楚对陈蔡不利,便派人围困孔子,致使断粮。最后楚昭王兴师迎孔子,才使其免遭于难。楚昭王想以七百里的户籍封孔子,遭到令尹子西的反对。不久昭王死,孔子觉得在楚也难以施展抱负,于是又返回卫国。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年已68岁,鲁哀公和季康子常向孔子问政,但终不起用。孔子晚年集中精力从事教育,整理《诗》、《书》等古代典籍,删修《春秋》。鲁哀公十六年孔子病逝。

孔子的思想学说主要汇集在《论语》中。《左传》与《史记·孔子世家》有关孔子言行的记载,也较可靠,都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与资料。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