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冷落的瘟疫学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被冷落的瘟疫学

明清间人吴有性,精于医道,为解决广泛流行的瘟病,勇于进行医疗实践,在前人的基础上苦钻瘟病,开创了新的病原说——疠气说。他善治瘟病,名振于时,崇祯十四年(1641年)南北直隶、山东浙江大疫,医者多以伤寒法治之,没有效果,死亡枕藉。吴有性乃推究病源,察其传变,首倡“疠气说”,称此疾乃是“瘟疫自口鼻入,伏于膜原,邪在不表不里之间”。他创制“三消”、“达原”等方治疗,疗效显著。吴有性因前代无瘟疫专书,他总结前人经验和自己的医疗实践,写出了《瘟疫论》二卷,刊行于崇祯十五年(1642年)。是书从病因、发病、传染过程和治疗原则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书中称:瓜瓤疫、疙瘩瘟,朝发夕死或顷刻而亡,即指烈性传染病;发颐、黄疸、斑疹等,即指一般急性传染病,是书把瘟病、瘟疫和伤寒明确区分开,为中医学揭开了新的一页。

吴有性的“疠气说”和《瘟疫论》,本应受到重视和推广,但是,由于当时封建统治者推行的是闭关自守政策,使得中医学界不了解随着文艺复兴发展起来的西医所取得的辉煌成就,特别是关于瘟病研究方面的成果。同时,中医学界也不理解吴有性提出的病原说、特效药的主张,所以,他的先进思想和医疗成果并没有得到重视和推广,使中医学关于瘟病的研究延迟了三百余年。

科学研究需要放宽眼界,随时了解世界上的科研动态。闭关自守的政策,常会造成新思想的夭折。同时,还会出现重复研究、甚至重复错误、重复失败的情况。作为科学工作者,不能闭门造车,而要有清晰的头脑、锐利的目光和灵敏的信息鼻。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