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希曼壮志未酬献身“岗亭”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里希曼壮志未酬献身“岗亭”

俄罗斯籍德国物理学家,盛威· 里希曼,为了征服自然灾害,探索雷电奥秘,而不幸牺牲,年仅42岁。至今人们还深深地怀念这位为探求真理而勇敢献身的科学家,也为他一时粗心疏忽,壮志未酬而惋惜不已。

里希曼青年时代聪敏好学,在学术思想上深受他的老师汉伯格的影响。他不拘泥于抽象的纯数学形式,重视测定物质量的关系。注重观察研究,精确地确定物体的性质,合理地推导真理内含。

1745年,里希曼把这种求实的学风应用于电学研究。如研究物体的电容量和物体形状的关系,绝缘体漏电与空气湿度的关系等。他对富兰克林提出的用“岗亭”实验,来研究雷电现象颇感兴趣。所谓“岗亭”实验,就是在高塔或教堂等高大建筑物顶上,建立一个类似“岗亭”的木楼。岗亭内能容纳一个操作者,并有绝缘支架。用一根铁杆固定在绝缘支架上,并从岗亭顶端穿出,笔直伸向天空,高出岗亭6—10米,操作者站在绝缘木板上,当天空乌云滚滚移动时,就手持绝缘环将一根接地的导体靠近铁杆,使它的尖端靠近铁杆,但其间留一定空隙,此时就会出现电火花放电现象。1752年,法国的达里巴尔首先进行了类似的实验。使里希曼受到启发。

里希曼为了进行类似的实验,他在自己家里的房顶;建造了一座“岗亭”。他和他的朋友罗蒙诺索夫,经常在一起对雷电现象进行观察研究。他深知雷击现象非常可怕,但是,作为科学家,他更深切的感到,自己的职责就是必须观察了解雷电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有效地可能防止雷电破坏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掌握雷电发生发展的规律,发现防患于未然的措施;才能认识自然,征服自然。正是出于这种献身科学,造福人类的宏伟志愿,在1753年7月26日这一天,正值乌云密布山雨欲倾之时,他独自蹲在“岗亭”之中,专心致志地观察,细心反复地琢磨,而根本没有意识到“岗亭”长期失修,绝缘失灵。正当他站起身举起导体的一刹那时,一道耀眼的闪电,伴随着震耳欲聋的炸雷,里希曼触电倒地,献身于不惑之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