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批评的误区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新批评的误区

二十世纪初,一种新的批评潮流在英美等文坛迅速发展起来,特别是在四十到六十年代的美国,它如日中天,几乎占据了所有美国大学讲坛,整整两代美国学者接受了它的教育。这就是西方现代文学批评中最有影响的流派之一——新批评派。

新批评派得名于美国文学批评家兰色姆的《新批评》一书。它之所以称“新”,是因为它彻底推翻了十九世纪传统的实证主义批评理论体系,提出了一套全新的文学理论和批评方法。传统文学批评往往从作家传记、书信等资料入手,注重考察作品与社会历史背景的关系。新批评则认为作品是一个完整、独立和封闭的客体。正如兰色姆说的,“作品本身是自主的,为了自身的目的而存在。”文学并不是对现实的反映,现实仅仅提供素材,文学家根据自己的需要加以裁剪组合。所以,现实只是作家抽象经验和情感的载体。新批评反对背离作品本体的批评模式,“批评应该是客观性的活动,应该引证的是客体的本性。”(兰色姆)。作品是个独立而自足的世界,作者的主观意图无足轻重。同时,作品的思想艺术性也不以读者的个人感受为基础,它是客观的。所以,文学批评首先要防止的,就是“意图迷误”和“感受迷误”。新批评的具体实践方法是“细读法”,即对作品各组成部分及其复杂的结构关系作详尽的分析和注释。包括词语的选择、语气、语法、暗示、象征,意象的组合、格律、比喻等,从而揭示出作品有机统一的内部结构及全部内含。

新批评对作品进行了深入的发掘,强调文学批评活动的科学性与客观性,反对文学审美上的相对主义。它把文学提高到独立,自足的地位,开创了文学批评的新时代。但是,新批评这场声势浩大的文学运动终于衰落,又是和它内部致命的弱点分不开的。新批评把从社会历史、道德、心理、哲学等方面来研究文学的方法称为外在的研究而加以排斥,并反对文学反映社会现实,这是它最严重的局限,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社会活动,新批评却人为地把作品从社会中割裂出来,孤立、静止地加以研究,这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的方法。新批评把作品当作一个自足的、封闭的客体来研究,根本无法解释文学的传播、影响、交流等活动;细读法过于注重作品的局部细节,往往只运用于诗歌及短篇小说,对于鸿篇巨制,则捉襟见肘,难以把握。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