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尚志至死不渝抗日
赵尚志,1908年出生,汉族,辽宁朝阳人,抗日将领;1925年入黄埔军校学习,1932年初,负责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军委工作,曾与杨靖宇同事;1934年2月起,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司令、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等职。
1941年冬,东北地区的抗日斗争形势十分严峻,本来可以像其他人一样留在苏联等待时机的赵尚志,谢绝了苏方的挽留,带领四名战士又一次回到东北抗日前线。他立下誓言:“再也不离开祖国,死也要死在东北的抗日战场上!”
作为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的赵尚志,一直是日伪当局全力捕杀的对象。赵尚志在鹤北的出现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注意,敌人派出警备队进行了为时七天的搜索,毫无结果。此时,兴山伪警察署长田井久二郎、特务主任东城正雄也正在精心谋划如何抓捕赵尚志。田井久二郎认为:“赵尚志受到人民的绝对支持,即使调动日军一个师的兵力,也难以抓到他,只有设法秘密派遣特务潜入赵尚志部队,把赵尚志引诱到包围圈内伺机抓捕。”于是,日军选中了绰号“刘炮”的特务刘德山混进了赵尚志的队伍,潜伏在赵尚志的身边。
1942年2月12日凌晨,在刘德山的极力怂恿下,赵尚志率领小分队,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驻所时,被刘德山从背后开枪,打成重伤。此时,赵尚志头脑非常清醒,他立刻意识到刘原来是个特务。在受伤倒地的瞬间,他强忍剧痛,举起手枪朝刘打去,刘德山当即毙命。赵尚志被战友背进了附近吕家菜园子一个孤独的农家小屋。屋内新婚不久的女主人吕振清被吓懵了。但听说是赵司令,忙用结婚时新缝制的被褥包住赵尚志,并用手温暖着赵尚志冰冷的双手,端水给他喝。直到今天,这个当年年轻的媳妇已经成了老婆婆,但她还珍藏着包裹过赵尚志的线毯和喂过水的碗。由于失血过多,赵尚志和战友王永孝在重伤昏迷中被随后赶来的日军俘获。
敌人对赵尚志进行了突击审讯。他怒视审讯的伪警察:“我就是赵尚志。”“你们不同样是中国人吗?却成为卖国贼,该杀!”“我死不足惜,今将逝去,还有何可问?”当日本人和伪警察拿饭给他吃时,他怒斥道:“我不吃你们满洲国的饭!”说完就不再言语,只有一双眼睛蔑视的瞪着在他身边走来走去的日本人。
东城正雄后来在抚顺战犯管理所里交代:“审讯开始了,赵尚志的腹部受伤,血浸透了棉衣,他强忍疼痛,没发出过一声呻吟,不管怎么审问,赵尚志将军都以沉默来对待,直到最后,他才愤怒地说:‘你们是日本帝国主义的走狗,对你们没什么好说的,就是说了,也是对驴弹琴——没用!’这时由于伤势太重,失血过多,赵将军昏了过去。”
因为拒绝治疗,赵尚志在受伤后仅存活了8个小时,便壮烈殉国。日寇评价他“无愧于匪中魁首之尊严”。残暴的日军把赵尚志的头颅用钢锯锯下,将他的身体投入了冰冷的松花江。
风悲松山黯,雪怒三江寒,壮士随波去,长歌恸地来。年仅34岁的赵尚志用青春和热血实践了自己“争自由,誓抗战,效马援,裹尸还”的铮铮誓言,长眠在他无比热爱的白山黑水之间。
在赵将军死后,日军本打算将赵尚志的头颅,与杨靖宇、陈翰章的头颅一起运往日本,以炫耀武力占据满洲的赫赫战绩,但是由于赵尚志的头颅,在从佳木斯运往长春的过程中已经腐烂,保存已不可能。经请示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决定将赵尚志的头颅当即焚烧。但随后不久,头颅便不知去向。
直到2004年6月1日,沈阳军区政治部军旅作家姜宝才来到般若寺,得知寺院在前一天施工中意外挖出一颗头骨,他分析很有可能是赵尚志的头骨,于是立即把这一消息告知了李敏。6月2日,姜宝才、李敏及赵尚志亲属一行人来到头骨转埋地——长春市郊的净月潭公园,将头骨起出。然后将头骨送往国家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进行鉴定。物鉴中心对头骨和赵尚志的两张照片先后进行了人类学鉴定和颅像重合鉴定,结果是:送检骨骼的平均年龄为33.4岁;从颅骨测量值推断,身高的数值应在160—163cm之间,颅骨左眼眶下部有陈旧性骨伤。这些与历史记载的赵尚志牺牲时34岁,身高162cm,左眼眶下被弹片击伤骨质受损等条件相吻合,由此断定,送检头骨为赵尚志将军的头骨无疑。至此,人们苦苦追寻了六十二年的赵尚志将军头骨终于得以发现。
妙语点睛
古有“马援裹尸还”,今有“尚志百年归”,这是中华民族英雄的神话。挚死不降的抗日名将赵尚志让人景仰。不仅因为他带的队伍叱咤风云,与凶恶的日寇浴血搏杀,牵制日军20万“精锐”不能南下,连日寇也不得不哀叹:“伪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更因为将军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壮的人生经历和将军至死不渝对理想的忠贞,和对信仰的坚守。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