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度遭劫难的肖斯塔科维奇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两度遭劫难的肖斯塔科维奇

肖斯塔科维奇,德米特里·德米特里耶维奇(1906—1975)是苏联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音乐社会活动家。1954年获苏联人民艺术家称号。1923和1925年先后毕业于列宁格勒音乐学院尼古拉耶夫钢琴班和施坦伯格作曲班。毕业后从事演奏活动多年。1927年在华沙首届肖邦钢琴演奏比赛中获奖。1937年起在母校任教,1943年起在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1957—68年任俄罗斯联邦作曲家协会书记、第一书记。欧美许多国家艺术研究院、音乐学院授与他名誉院士和教授称号。两次获列宁勋章、一次获列宁奖金、多次获苏联国家和其它奖金。

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继承俄罗斯音乐传统,依据世界音乐文化。将巴赫创作特点同从穆索尔斯基创作中继承的俄罗斯歌曲音调、展开原则、自由支声体结构融于一体。把丰富多采的音乐因素同现代生活音调、街头、广场和舞台音乐音调结合起来,形成个人独特的风格。在保持调性基础和调式支柱感的同时,间或使用无调性,恰如其份地运用了十二音技法、序列性和响音因素。肖斯塔科维奇的创作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早期(1924—36年)。在创作中即已显示出鲜明的个性。古典主义的第一交响曲为他赢得荣誉。继而开始了“反学院派”的尝试,钢琴曲《箴言》、《第一钢琴奏鸣曲、第二交响曲(十月)、歌剧《鼻子》则显示出现代派的影响。另一部重要歌剧作品《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是一部俄国写实主义的力作,但却遭到批判,这两部歌剧被禁演达二十五年之久。

中期(1937—66年)。从创作第四交响曲起。肖斯塔科维奇的交响乐创作风格已渐成熟。第五交响曲按作者的说法是“一个苏维埃作曲家对批评的答复”,演出取得辉煌成就。战前时期创作是室内乐和交响乐二者并重。继而创作了第一弦乐四重奏、钢琴五重奏等。1941年在列宁格勒被围困期间创作的第七交响曲(列宁格勒),是献给反法西斯斗争的英雄的列宁格勒的诗篇,是卫国战争的一座音乐丰碑。上演后引起巨大社会反响,欧美各国竞相演奏。第八交响曲反映了战争带来的苦难和忧虑以及对和平的渴望。第九交响为庆祝战争胜利而作。第十、十一交响曲都是现代交响音乐力作。第十三交响曲选用诗人叶甫图申科的五首诗写成,是一部交响清唱剧。1948年肖斯塔科维奇、普罗科菲耶夫等一批知名作曲家遭批判,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他承识自己“艺术观改造”不彻底,愿向民间艺术“靠扰”。战后创作特点已更加坚定地依靠民族传统。这个时期为多部电影、戏剧配乐。并创作了多部弦乐四重奏,24首钢琴前奏曲与赋格、清唱剧《森林之歌》等。

晚期(1967—1975年)。主要作品有:第十四、十五交响曲,交响诗《斯捷潘·拉辛之死》,四首弦乐四重奏,第二小提琴协奏曲,两部奏鸣曲等。第十四交响曲是他创作顶峰时期的作品,总汇了他的创作手法特征,本人认为是脱胎于穆索尔斯基的《死之歌舞》。第十五交响是他的交响乐体裁发展的最终结局。中提琴奏鸣曲是去世前不久创作的最后一部作品,旋律优美动人,显示出对生活的热爱和依依借别之情。

肖斯塔科维奇是世界公认的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交响乐作曲家。一生共写了十五部交响曲和同样数目的弦乐四重奏。一生两次遭到批判。1936年《真理报》在《混乱并非音乐》社论中把他的《姆钦斯克县的马克白夫人》斥之为充满“刺耳的噪音”、“否定了歌剧的原则”,“彻头彻尾的非政治倾向”,警告他“这样下去可能很遭”。这部歌剧从此消声匿迹。直到1962年才改名《卡捷琳娜·伊兹迈洛娃》重新上演。1948年第二次遭到批判,联共(布)中央1948年12月14日决议和《真理报》等称肖等一批作曲家为“颓废的形式主义”,“与苏联人民和他们的趣味格格不入”,称他们是“音乐界最怵目惊心的形式主义泛滥和反民主主义倾向”的代表。直到1958年才得到平反,恢复名誉。两次受到极不公正的待遇,僵化的政治思想干预音乐创作造成了不良后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