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奚啸伯“失之交臂”
京剧著名“四大须生”之中的杨宝森、奚啸伯二人,不但在艺术上都有精湛的造诣,而且为人谦和,重友情,共同对京剧艺术有一种勇于探索和执著追求的精神。
杨宝森先生出身于梨园世家,从小就得天独厚地受到了广泛的戏曲艺术的熏陶和感染,再加上秉性聪颖,年纪不大就在京、津一代享有名声。十六岁时嗓子倒仓后,以顽强的毅力和坚定不移的志向,潜心研究“余派”(叔岩)唱腔,终于创造了自己的“杨派”。而奚啸伯先生历来倾慕杨宝森,在已经形成自己的演唱风格后,依然吸收别人所长。他除去观看杨宝森的演出外,还经常聆听他的唱片,悉心研究他的唱、念。通过对杨宝森的研究,奚啸伯感到他们二人在对艺术的理解和处理上,有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所以他产生了个想法——有机会一定要拜访一下杨宝森,互相探讨一下彼此的艺术见解。但由于当时他二人都忙于演出,而且又经常不在一地,因此这个想法在很长时间内都未能实现。
1957年奚啸伯突然接到杨宝森的一封信,信上说:“……我深感知音难找。这许多年来,我反复地琢磨了你的唱念,觉得有许多地方我们想到一块去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他们的想法竟然不谋而合。杨宝森提出:二人都从事京剧,又都是生行,应当多接近,多研究。并约奚啸伯星期日的中午在东来顺相会、交谈、合影。不巧,当那天二人如约而至,刚在楼上相会,楼下又来了许多戏曲界的朋友,服务员以为是一起聚会,都让到楼上来,结果未能谈成。二人又订好下周日仍在东来顺相会。不想到了周五,杨宝森派人送来一信,说天津来人催他马上回去。(当时杨在天津市京剧团)信中说:“因公星期天不能践约,返津的时间紧迫,来不及告辞,待下次回京再相会。”
杨宝森离京不久,奚啸伯也因“右派”问题于当年离开北京,不料转年3月杨宝森突然病逝,时年只有五十岁。奚啸伯得知杨宝森做古,悲痛欲绝,想到今生再难相见切磋技艺,痛哭不已。后来他在给另一位朋友的信中说道:“知音何其难觅!我与杨三哥可以说是真正的知音,不想竟作了死别分手。愈伯牙得知钟子期已死的消息,因为没有了知音,遂摔碎右琴以谢其友。但,我今天却远不及古人之情重,我不能摔琴,也不能不唱。如今之计,只能空留遗恨,惟生暗暗饮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