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始料不及的后果——《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歌德始料不及的后果——《少年维特之烦恼》发表后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歌德的成名之作。这部不足一百五十页的书信体小说最早给歌德带来国际声誉。小说在1774年出版后,立即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而且,还在整个欧洲掀起一股“维特热”。人们争相学习维待的生活方式、言谈举止,甚至仿效维特的服装。一时间,青色燕尾服、黄色马裤和棕色长统靴成为最时髦的装束。因婚姻不自由或恋爱遭受挫折的青年也模仿维特以自杀殉情,甚至于多仿效维特死时的着装和自杀的方式。这里边影响较大的有作家克莱斯特与其恋人的情死。这个消极的后果绝对是歌德所始料不及的。

维特是个热情、正直的青年。他颂扬自然,热爱淳朴的农民与天真的儿童,反对封建礼俗,僧恶官僚贵族。他对于人世的热情希望与鄙陋丑恶的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因而他处处遭到打击和失败。在这种处境中,又被不幸的爱情重重地伤害了,因此,他无法使自己从中解脱出来,终于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这部小说主要是描写作者个人的感受。歌德晚年回忆此书的创作过程时说:“我象鹈鹕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把这个作品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感情和思想……”但维特的烦恼不只是维特或歌德个人的烦恼,而是生活在那个剧烈变化的时代的许许多多青年人共同的烦恼。因此,它能激发一代青年反封建的心声,他们读这些信就象是写给自己的一样。由于这个原因,这部小说在青年中引起强烈共鸣是十分自然的。

歌德之所以把小说处理成维特自杀的结果,一方面是为了表现维特与现实冲突的不可调和,是情节发展到高潮的必然结果,作为小说,也更能感动读者;另一方面,自杀本身也是具有反基督教意义的,因为基督教认为自杀是罪恶。但自杀并非是对旧道德表示抗议的唯一方式。事实上,自杀倒是懦弱者的行径。有为男女为什么要做爱情的牺牲品呢?

当歌德看到有那么多青年男女自杀殉情的时候,他着实大吃一惊。1778年1月,魏玛的一位小姐因为失恋而投伊牟尔河自杀。歌德亲眼目睹了这位溺死的姑娘,她怀中还藏有一本《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再也无法平静。他开始意识到小说巨大的消极作用。为了挽回影响,歌德写了这样一首,印在新版的这部书的卷首:

维特与绿蒂

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

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

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圣至神;

啊,怎么从此中会有惨痛飞迸?

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

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名闻;

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正在向你目语:

请做个堂堂男子哟,不要步我后尘。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