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职的爱国将领张巡
张巡 (公元709~757年),唐代邓州南阳县 (今河南南阳市) 人。其兄张晓,任监察御史,兄弟二人都以文行知名。
张巡自幼就显示聪颖的资质,且有才能,再加上他勤奋刻苦,通览群书,知识渊博,于唐玄宗开元末年举进士。此后便步入仕途。天宝中,任清河县 (今河北清河县西北)令。安史之乱前,调任谯郡真源县 (今河南鹿邑县) 令。安史之乱时,他起兵守雍丘 (今河南杞县),抵抗安禄山叛军。至德二年 (公元757年),移守睢阳 (今河南商丘),与太守许远共同御敌。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仅依靠士卒与百姓坚守睢阳城数日,最终弹尽粮绝,睢阳城失陷,张巡等36名将领被俘,遭叛军杀害。
张巡出任县令之时,为政清廉,体恤民情,安抚百姓,使其辖区内的人民相对能够安居乐业。张巡 “重义尚气节”,他在清河县任职期间,凡遇有穷困之人有困难相求时,他总是倾力相助,帮他们度过难关,因而为地方百姓所拥戴。
张巡为人正直,从不阿谀逢迎,献媚于人。他任清河县令期满返回长安时,正值外戚杨国忠把持朝政,其权倾朝野,一些想升官晋职的人纷纷前去拜访投靠,而张巡却始终不为权贵而折腰,他坚决拒绝了别人的劝说,并认为现在国家多妖孽,不宜在朝内为官。由于他不肯趋炎附势,攀附权贵,尽管他政绩卓著,也未能得以升职,而又被调任真源县令。真源县历来土豪恶霸横行,欺压百姓,鱼肉乡里,无恶不作,百姓们苦不堪言,虽怒气冲天,却又无力反抗。而其中有个县吏叫华南金,更是恶贯满盈,且掌握着县衙的政柄,因此没人能管治得了,真源县流传的一句口头禅很贴切地说明了其权力之大: “南金口,明府手。” 张巡 一到任上,就调查清楚情况,马上依据有关法令,将华南金捕杀,同时赦免了他的余党,给了他们一次改恶从善的机会。从此,真源县内社会风气大有改善,百姓们也能安居乐业了。
张巡作为一名杰出的将领,其军事才能的显露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时。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 爆发。倾刻间,叛军占领了大河南北的一些州县,河北、河南的许多地方官员也纷纷投降。天宝十五年,谯郡太守杨万石望风而降,并逼迫所属真源县令张巡西迎叛军。张巡却外不畏叛军的强大,内不惧上司的胁迫,毅然起兵抵御叛军,从者千余人。
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张巡与单文县 (今山东单县)尉贾贲合兵,进占雍丘。不久,贾贲出战身亡。张巡独自担起坚守雍丘的重任,他指挥不到两千人的兵力,在前后大小数百战中,屡挫叛军,保住了雍丘。期间,令狐潮曾率众四万余前来攻城,城内士兵极为恐慌,张巡则采取以攻为守的策略,他说:“贼兵精锐,有轻我之心。今出其不意,可惊而渍也。贼势稍折,然后城可守也。”接着他派千人乘城而守,亲自率千人分成数队,出城迎敌,直冲敌阵。此阵势非令狐潮所料,因此引起叛军内部大乱,遂退却。张巡在战斗中不仅英勇果敢,身先士卒,使得兵士们心悦诚服,而且他还注意清除军队内患,统一军心。天宝十五年五月中旬,令狐潮再次围攻雍丘。他与张巡是旧交,因而在城下劝说张巡:“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而张巡则针锋相对地责问道: “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然而在令狐潮的分化瓦解下,张巡的属下还是出现了动摇,而且有6名将领劝张巡降敌,张巡遂感到事态的严重性,在此紧要关头,是绝不允许军士们有贰心的,遂于众人面前,对那6名将领责以大义,当众斩首,将士们既而齐心协力共同抗敌。
至德二年,睢阳太守许远和城父(今安徽毫州)县令姚,同守睢阳。尹子奇率胡兵十多万围睢阳。许远即向张巡告急求援,巡乃带兵万人入睢阳,与许远兵合。许远主动请张巡任主将,负责筹划,指挥作战事宜,自己负责粮草、战具等军务。这年三月,尹子奇又引大军攻睢阳,张巡采取虚张声势的战法,大败敌军,取得辉煌战果。叛将之帅尹子奇也被射伤左目,仓惶败逃。在守卫睢阳的日子里,城内粮米不给,外无供援,张巡与将士们一同以树皮糊口,兵士皆饥病不堪出战,至十月,城中食尽,将士以至倒卧不能执戈。城破,张巡、许远等36名将领被俘,相继被杀害。在张巡的激励感染下,全城将士民众,无一人降敌。
张巡聪慧过人,读书过目不忘。他虽熟读兵法,但在实际作战中,却不泥古法,因势置策。张巡待人无所疑,赏罚以信,与众同甘共苦,对待奴仆,亦必整衣相见。因而属下均为其拼死卖力,故能以少击众,以弱胜强。
安史之乱,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张巡所坚守的雍丘、睢阳战略位置很重要,它阻止叛军南下江淮,保证了唐王朝运输线的畅通,从而赢得了组织反攻的物质条件和时机,避免了覆亡的厄运。唐王朝能够平定安史之乱,张巡功不可没。他为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昌盛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