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曲艺剧的消亡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天津曲艺剧的消亡

“曲艺剧”是说唱艺术戏剧化的产物,早在本世纪二十年代或更早,天津杂耍场中演出莲花落、十不闲、拆唱八角鼓等,部分演员进行简单的化装,其他演员分包赶角,兼管伴奏,演出有情节的小故事,已初具戏剧化的雏形。三、四十年代直到建国初期,曲艺演员经常反串京剧、排演话剧等。而曲艺剧的正式出现,则是在1952年初。其时,由于演员高元钧、常宝华、佫树旺等调离天津或出国访问演出,加之正进行“三、五反”运动,天津曲艺工作团演出上座率有所下降。大家动脑筋想办法,并为配合“三、五反”运动,尝试排演了一出小喜剧《检举》,剧中穿插了些趣味性情节与滑稽表演,新的事物,唤起了观众的兴趣。尝试得到成功,继之,天津曲艺工作团投入较大力量,正式排演曲艺剧《新事新办》。这是一支提倡婚事简办,节约人力物力投入农业生产的赞歌。演员小映霞、常宝霆、新韵霞、石慧儒、小彩舞等参加了演出,受到观众高度欢迎。文化部马彦祥同志曾专程到天津观看演出,予以肯定。该剧于1952年9月代表天津市参加第一届全国戏曲会演大会,获得音乐奖,为祖国戏曲百花园中增添了一株新葩。剧团返津汇报演出,连续数十场座无虚席。之后,该团相继排演了《妇女代表》、《赵小兰》、《柳树井》、《罗汉钱》等一些反映现代生活故事的剧目。都得到观众欢迎与好评。

著名曲艺演员孙书筠领衔演出的曲艺团体,也在小梨园等曲艺场改编排演了反映现代生活的曲艺剧目,同样受到观众的欢迎。

1954年之后,城厢区领导的曲艺团体以及业余曲艺演员董湘昆等也先后排演了“曲艺剧”,一时出现全面开花异彩纷呈的热闹局面。曲艺剧的出现,还弥补了天津没有地方剧种的缺憾。

“曲艺”与“曲艺剧”在演出上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同一个团体演出时,起初是曲艺剧之前加演曲艺,这样互相牵扯,必然出现矛盾,如果把曲艺与曲艺剧分头进行专业发展,又有些实际困难。1954年以后,天津曲艺工作团为专心致志于曲艺事业,曲艺剧正式辍演。孙书筠也被聘参加中央电台广播曲艺团,而由她领衔演出的剧团宣告解体。只有区里领导的曲剧演出团体因专演曲艺剧,在小型场所,采取零打钱(计时收费)方式,长时期坚持演出。十年动乱开始,区级领导的艺术团体统被解散,演职员转入工厂或农村,由此曲艺剧在天津不复存在。

纵观曲艺剧由产生到消亡,历时十余载,演出了许多受观众欢迎的优秀剧目,社会效益也较大。由于种种原因,终于不能摆脱被消灭的厄运。至此天津仍是个没有本地剧种的城市。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