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于总结治国安邦经验的吴兢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长于总结治国安邦经验的吴兢

吴兢 (公元669~749年),唐代汴州浚仪 (今河南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博通经史,以长于史学而著称。武则天当政时,经友人魏元忠、朱敬则的举荐,入史馆,参与修史,直言不讳,被时人誉为“当今董狐”。中宗时,在中书省担任右补阙,掌管谏议工作,参与 《则天实录》修撰。转任起居郎,因母病故,回家守丧。开元三年 (公元715年),守丧期满,自陈担任史职,获任谏议大夫,继续修史。与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共同撰成《睿宗实录》20卷,重修《则天实录》30卷,《中宗实录》20卷。由于武三思等人左右政局,控制舆论,强迫史官按照他的思想观点取舍定夺,修史多失实,他立志别撰《唐史》、《唐春秋》。复以卫尉少卿身份参加马怀素主持的文化典籍整理。后一改任太子左庶子,开元十四年,上书要求从事修史工作。得到玄宗的支持,重回史馆,集中精力,纂修《唐史》。十七年,因秉笔直书得罪权贵,贬为荆州 (今属湖北) 司马,累迁台州 (治今浙江临海)、洪州 (今江西南昌)、饶州 (今江西波阳)、蕲州 (今湖北蕲春) 刺史、相州长史。天宝初年,出任邺郡太守,入为恒王傅。虽年老体衰,愿居史馆,直到70高龄,仍然笔耕不辍。

吴兢为官,敢于直言进谏。开元十三年,玄宗东封泰山,途中以驰射为乐,有失体统,他及时上书进行规劝。第二年,出现风灾。朝廷令群臣陈述政事之得失。他上书提出八项建议,切中时弊,说出了朝臣想说而不敢说的心理话,博得朝中上下的称赞。

吴兢喜爱史学,勤于著书,成书颇多,据载他的史学著作有《梁史》、《齐史》、《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参与撰修的史书有《唐春秋》30卷,《唐书备阙记》 10卷,《唐中宗实录》20卷,以及《贞观政要》 10卷等。然而,由于时代变迁,他的著作大都失传了,流传至今的只有《贞观政要》一书。

《贞观政要》分类辑录了唐太宗同身边45位大臣论政的言论。内容涉及君道政体、求贤纳谏、历史鉴戒、道德规范、学术文化、刑法贡赋、征伐安边等方方面面,有大量的篇幅是大臣的劝谏奏疏,也有一些关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重大措施。

吴兢撰写该书的目的,是为唐玄宗的治国安邦提供经验和借鉴。在他看来,“太宗文武皇帝之政化,自旷古以来,未有如此之盛者”。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于是撰成是书进呈,希望唐玄宗能够“择善而行,引而申之,触类而长”。该书成书的时间,未有明确记载,大约是在开元十七年至十九年之间。

该书分为10卷,设立40个专题,每个专题成为一篇,各有一个中心。各卷专题不等,都有内在的联系。采取语录体例,围绕如何治国理民、巩固政权展开论述。

第一卷,设2篇。在《论君道》中载,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臣说: “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就是说关心百姓疾苦是国君治国的首要任务。又载魏征在回答唐太宗什么是明君的提问时说: “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就是说英明的君主是广泛听取各种意见而不偏听偏信。

第二卷,设3篇。在《论任贤》中,注重唐太宗知人善任的论述,通过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王珪、李靖等8人,如何被重用的实例,论述了唐太宗在用人方面的主张与策略。在《论求谏》中提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世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后世从政及入世为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三卷,设3篇。在《论君臣鉴戒》 中,对于历史经验教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总结,强调事在人为。他不把治乱安危寄托于“天命”。反复申述了 “君,舟也; 民,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的道理。在《论择官》 中,他提出: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在用人标准上坚持“必须才行俱兼,始可任用”。他认为: 有德少才,不会出太大的问题; 误用恶人,恶人如很能干,危害极严重。并且指出: 知人善任是很困难的事,必须审慎地做好这件事。

第四卷,设4篇。集中地阐述了教育太子及王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五卷,设5篇。分别对于仁义、忠义、孝友、公平、诚信问题作了论述。

第六卷,设9篇。讲述了俭约、谦让、仁侧、慎所好、慎言,以及如何杜谗邪、悔过,戒奢纵及贪鄙问题。在《论贪鄙》中指出贪的危害: “为主贪,必丧其国; 为臣贪,必亡其身。”这是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七卷,设3篇。对儒学、史书及礼乐的惩恶劝善作用作了阐述。

第八卷,设5篇。把《论务农》列为首篇,用意深刻。强调农业为立国之本,说“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农业生产能否顺利发展,与政治密切相关,而人君是否 “简静”,则起着很大作用。如果战争频繁、大兴土木,就会有大批农民脱离生产,耽误农时。这些议论,并非徒托空言,而多见诸实践。

第九卷,设2篇。对如何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如何安定边境作了陈述,强调慎用战争。

第十卷,设4篇。将《论慎终》作为书之末篇,提出要 “居安思危”,孜孜不怠,用保其终,发人深省。

吴兢是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史学家。他在史馆里工作长达30年之久,著书颇富。为他撰写的 《贞观政要》一书,用辩证的观点,总结了唐太宗治国理民的经验与教训,反映了吴兢的民本思想及重视集体智慧,重视经济生产、重视民众疾苦的思想观点。它不仅是研究初唐历史的重要史料书,是评价唐太宗,分析贞观之治,不可缺少的重要史料,特别是在唐代的起居注、实录、国史多已不存的情况下,该书中所载录有关贞观之治的史料,更为珍贵。同时又由于该书是一部全面总结唐太宗治国安邦的经验汇编,对于从政、经商、治军、育人都有深深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因而,自其问世以来,凡是有作为的人物无不把它作为自己的参考书和座右铭。近几年来,《贞观政要》 的译注本在国内更是广为流行,吴兢的名字也因此而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