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燕歌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高适《燕歌行》原文|翻译|注释|赏析

[唐]高适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枞金伐鼓下榆关,旌旗逶迤碣石间。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凌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筯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迴首。边风飘飘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刀斗。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

《燕歌行》,乐府古题,属《相和歌辞·平调曲》,内容多写征夫远戍之苦与思妇怨旷之情。 《乐府诗集》卷三十二录有魏晋至隋唐历代诗人所写的《燕歌行》十余篇,其中高适这篇,堪称为出类拔萃之作。诗前原有小序: “开元二十六年,客有从御史大夫张公出塞而还者,作《燕歌行》以示适,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这段序文,各本不同,此从《全唐诗》。)序中所言之“御史大夫张公”,即辅国大将军兼御史大夫张守珪。他在镇守北方边境期间,屡纵部下轻启边衅,受挫后又隐其败迹而妄奏战功,颇受玄宗赏识。诗人有感于此,写下这首《燕歌行》以抒胸臆。

全诗二十八句,前八句写出师。由于诗人采用的是借古题以言时事的写法,所以起句便云: “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诗中的“汉家”、 “汉将”不过是以汉代唐,所指实为唐王朝、唐将。这两句写东北边境烽烟滚滚,征尘阵阵,军情十分紧急。 “汉将”辞别了家人,准备奔赴疆场去消灭“残贼”。从全诗看,对手实为劲敌而非残贼。因此在这两句貌似客观的叙写之中,已暗寓了作者的讥刺之意。下面写出征前将军的豪言壮语、皇帝的赏识鼓励以及行军途中锣鼓喧天、旌旗招展等场面,都是明褒暗贬,意在讥刺边将的恃勇轻敌,并为下文写其惨败预作铺垫。某些赏析文章认为这段诗是表现“上下一致,士气高涨,辞家应征,奔赴战场”,其见解不免皮相。清人唐汝询说: “言烟尘在东北,原非犯我内地,汉将所破,特余寇耳。盖此辈本重横行,天子乃厚加礼貌,能不生边衅乎?” (《唐诗解》卷十六)这一评点,可谓独具慧眼,深得作者本意。

自“山川萧条极边土”至“力尽关山未解围”八句,写战败。君昏将骄,恃勇轻敌,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惨败。在那北国广漠无垠的大地上,胡兵凭借有利地形展开了攻势。他们身骑快马,手舞战刀,势如疾风骤雨,摧枯拉朽般地杀了过来。战士们面对强敌,殊死抵抗,死伤过半。而将军此时却在军营中寻欢作乐,欣赏着美人的歌舞。由于身受皇上恩宠的主将轻敌,终于导致大军战败被围,局势越来越险恶。与前八句明褒暗贬的写法不同,这里运用的主要是对比写法。尤其是将军与士兵苦乐殊异的对比,对揭露封建社会“一将成名万骨枯”的无情现实,有着巨大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自“铁衣远戍辛勤久”至“寒声一夜传刀斗”八句写被围。重围难解,战事旷持日久,士兵们不免思念起家人。尽管家中的妻子泪眼望穿,肝肠欲断,可战士们还是欲归不得,只得徒劳地遥望着家乡的方向。诗人在这里采用了类似电影中分镜头的处理方法,一句写征夫,一句写思妇;然后又一句写思妇,一句写征夫,在同一时间内跨越空间,分别表现了疆场上征夫远戍、被围难归之苦以及家乡的思妇怨旷难诉、涕泣断肠之痛。这些内容,本是《燕歌行》古题的传统题材,但由于诗人在表现这些传统题材时运用了与前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因而就显得匠心独运,不落窠臼。

最后四句揭示全诗主旨。战士们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哪里是为了立功受勋?他们所盼望的,不过是战争早日平息,百姓安居乐业而已。战士们为这一纯朴的愿望而战,将军却不体恤他们的苦衷,只顾自己升迁,哪管士兵死活。象李广那样与士兵同甘共苦的将领实为罕见,每当回忆起他来就不禁热泪涔涔。在这短短的四句诗中,作者歌颂了广大士兵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谴责了骄横轻敌、不顾战士死活的边将。诗中充满了慷慨淋漓、悲壮苍凉之气,全诗也随之而结束,意境十分雄浑,恰如杜甫在《寄高使君、岑长史三十韵》诗中所指出的那样: “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