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昶《上津铺》清、近代山水诗|原文|鉴赏|翻译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王昶《上津铺》清、近代山水诗鉴赏

王昶

处处枫林叫画眉,薄寒正是中人时。

江山莽苍同秦栈,烟树萧条入楚辞。

石濑忽鸣波似雪,秋云渐合雨如丝。

须添欸乃孤舟里,荡桨声中唱竹枝。

此诗描摹上津铺(疑即湖北郧阳上津堡)一带的水势山态,笔致清幽而典雅。

首联写枫林红透,画眉鸣晴,秋深风冷,寒意袭人。句中“薄寒”“枫林”均在点秋,然一明一暗。两句给人的总印象是: 霜林之醒目,鸟吟之爽耳,凉气之逼人,写出了诗人视听与身体的十分鲜明的感觉。这感觉是诗人接触或观照自然景致的初步感受,也是外在条件秋高气爽与主体情怀心旷神怡高度谐和的反映。颔联写山与树,莽莽苍苍的山岭如同由陕入川的栈道一样险峻而壮观,萧条零落的树木带来了犹如宋玉《九辩》中所写的草木衰败的秋的气氛。“烟”与“莽苍” 的模糊感觉替代了首联所显现的鲜明感觉。这个变化有两层因素。一是:首联中的霜林鸟唱是不远不近的中景,因为远则看不真,近则惊走画眉; 而这里的山姿与烟树则写远景,故诗人视觉映象随着距离的推远而变得欠明晰了。二是诗人在欣赏枫林画眉时,其情感还较“静”,红枫鸟啼才刚刚触引起他的审美情感,他需要先“澄怀”(除胸中俗念)然后才能“味象” (品味山水),他和自然事物间还没有发生较紧密的审美关系; 到了江山莽苍、秋树烟云之境界,诗人的情感“动” 了起来,“情与境会”,把情感泼出去,山与树涂上萧条、苍茫的色彩了。所以山鲜明之感觉向莽苍之感觉的递进,正好说明诗人情感已同自然之境发生了紧密的审美观照关系。

颈联写云与水,一俯看一仰观: 石涧水流冲激着发出琴韵似的鸣弹并溅起雪浪,凝结水气的浮云渐渐布合秋空并逗出细雨。“忽鸣”二字下得好,有诗人刹那间的惊奇感在里面。因为诗人正沉迷于山云树色,不意有水声惊动思绪,于是才寻声而见涧流浪花。先闻声响,后见形象,合情合理。“渐合” 则与 “忽鸣”相对,有一种较长时间的持续感在里面。诗人观察秋云,从云飞到雨落有一个过程,过程内诗人在看,也在想,看的形象(云雨)写出来,想的内容留给读者,既空灵又巧妙,实写云雨,虚写诗人“望秋云,神飞扬” (王微《叙画》)的丰富感兴与遐思。

到此诗人已完成一幅深秋山水图。于是尾联总束上六句: 如若苍山云树、幽涧秋雨的意境里,再有小舟置于水中,摇轻橹(欸乃,摇橹声),唱《竹枝》,岂不更为灵妙。这是诗人欣赏中情感升华而提出的更高审美要求,揣其意似有两种考虑: 一是从客观境象出发,指出山水画似的境界还应有 一个最富灵气的成分,那就是自适、消遣于青山白水间的逸人高士。这已近于山水画家的审美眼光。二是推进一步,诗人感到自身应浸沉于境中泛舟摇橹,唱唱渔歌,使自我成为自然之境的中心,使心灵化为自然之境的灵魂。这对“我”来说,“我”以山姿水韵育化了情怀;对山水之境来说,境中有人,境活了。全诗在这种把自我投入山水之境、与山水同体躯共生命的审美意识中戛然而止。曲终峰青,余韵悠然。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