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张籍·凉州词三首(其一)》原文与赏析

张籍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凉州词是乐府的名称,本为凉州一带的歌曲,唐代诗人多用此调作诗,描写西北边塞的风光和战事。安史之乱以后,吐蕃族趁虚大兴甲兵,东下牧马,占据了唐西北凉州(今甘肃永昌以东、天祝以西一带)等几十个州镇,从八世纪后期到九世纪中叶长达半个多世纪。作者目睹这一现实,感慨万端,写了《凉州词三首》,从边城的荒凉、边塞的侵扰、边将的腐败三个方面,再现了边城惨淡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边事的深切忧患。

这首诗描写边城的荒凉萧瑟。前两句写俯仰所见的景象。“边城暮雨雁飞低”,仰望边城上空,阴雨笼罩,一群大雁低低地飞翔着。作者为何不写边城晴朗的天空,却选择阴沉昏暗的雨景,因为此时诗人无心观赏边塞的风光,只是借景托情,以悲景暗示边城人民在胡兵侵扰下不得安宁的生活。为加强悲景的气氛,作者又将这暮雨雁低的景置于特定的时节里。边城的阴沉悲凉,若是霜秋寒冬,那是自然物候;而这时既不是霜秋,也不是寒冬,却是万物争荣的春天。“芦笋初生渐欲齐”,俯视边城原野,芦苇吐芽,如笋破土,争相生长。这句已点明寒气消尽,在风和日暖的仲春令月里,边城仍然暮雨连绵,凄凉冷寞,很容易启人深思那年年岁岁的四季悲凉了。这两句写景极富有特色。俯仰所见,从不同的视角,在广阔的空间位置中展现了边城的阴沉;暮雨、芦笋,上下对照,鲜明地映衬出最美时节里的最悲景色,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后两句叙事。在这悲景之下,边城的悲事一定很多,而绝句又不可能作多面的铺叙,诗人便抓住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最典型的事件: “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这句中的“碛(qi戚)”,是沙漠; “安西”,唐西北重镇,此时已被吐蕃占据。眺望边城远野,不见人影,只听见无数的驼铃声消失在遥远的沙漠中。这“遥过”的铃声勾起了作者的遥思:往日繁荣的“丝绸之路”,在这温暖的春天里,运载丝绸的商队应当是络绎不绝,路过西安,通向西域;然而今日安西被占,丝绸之路受阻,无数的白练丝绸不再贸易西域,“应驮”非正驮,用来意味深长。诗人多么盼望收复边镇,恢复往日的繁荣啊! “应驮”这点睛之笔,正有力地表达了诗人这种强烈的愿望,从而点明了本诗的主题。

这首绝句,写景叙事,远近交错,虚实相生,给读者的联想是丰富的。一、二两句实写目击的近景,以荒凉萧瑟的气氛有力地暗示出边城的搔扰不安、紧张恐怖,这是寓虚于实;三、四两句虚写耳闻的远景,从铃声的“遥过”,写到应驮安西的“遥思”,以虚出实,在丝绸之路上,掠夺代替了贸易,萧条取代了繁荣,这虽是出于作者的遥想,也已传达到读者想象的艺术空间之中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