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熙秋山平远二首(其一)》题画诗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

目尽孤鸿落照边,遥知风雨不同川。

此间有句无人识,送与襄阳孟浩然

郭熙,宋代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熙宁间为御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又能自成一家,山石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善得烟云出没、峰峦隐显之态,笔势雄健, 水墨明洁秀润,后人将他和李成并称“李、郭”。存世作品有《幽谷图》、《早春》、 《关山春》等图,撰画论《林泉高致》,今传,专论山水画,推动了宋代山水画的变革,创“三远”之法,为我国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奠定基矗郭熙在绘画创作和画学理论方面,都作出重要贡献,他是我国山水画领域里一位承前启后的画家。

苏轼很欣赏郭熙的《秋山平远图》,为它写了三首诗。这里鉴赏的是他的《郭熙秋山平远二首》中的第一首, 是绝句诗,他另有一首《郭熙画秋山平远》,是十六句的长篇七言古诗。郭熙很善于观察大自然的变化,他发现四季的山景有不同的气象: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面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汤垕《画鉴》引作沐),冬山惨淡而如睡” (郭熙《林泉高致》)。他还详细探讨了山水的远近法,“自近山而远山谓之平远”、 “平远之色有明有晦”、 “平远之意冲融而缥缥渺渺” (《林泉高致》)。郭熙的这幅《秋山平远图》,充分体现了自己山水画的美学思想。

本诗的起句“目尽孤鸿落照边”,一下子便抓住郭熙山水画平远法的基本特征,而且又符合节令特征。深秋、 北雁南飞。画面上的“孤鸿”,飞向远处,愈远愈小,飞到落日的地方,直到“目颈为止,消失在缥缥渺渺的境界里。次句“遥知风雨不同川”,烟云变幻,风雨异处,有明有晦, 层次分明,远景与近景布置得宜。明处,雨过天晴,山石树木经过雨水沐洗,分外清润明净;晦处,云雾密布,霖雨滂沱,所以说“遥知风雨不同川”。郭熙这幅画,意境深远,画中有诗,所以苏轼说: “此间有句无人识。” “此间”,指郭熙画境,“有句”,有好的诗句。画境中有诗意,可惜没有人能领会到,只得“送与襄阳孟浩然”,请孟浩然来欣赏这幅画,提示画中的诗意。

苏轼为什么要请孟浩然来欣赏这幅画呢?孟浩然是盛唐时代的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他对大自然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审美能力,他说: “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 (《经七里滩》),“弦歌既多暇,山水思弥清”(《和张明府登鹿门山》)。他常常根据自己的审美情趣,追求山水中“清幽”的境界,他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清空闲远”的风格。郭熙这幅《秋山平远》恰恰是具有“清远”的画境,与孟浩然的审美情趣,正相吻合,因此,让他来欣赏这幅画,必然能深入到画的意境中,领悟、体识到画中的诗意。这表明苏轼真正能正确把握孟浩然的审美趣味,襄阳诗的风格特征和郭熙画的诗情画意,才能写出这样传神的妙句来。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