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均《八公山赋》原文与赏析
吴均
峻极之山,蓄圣表仙。南参差而望越,北逦迤而怀燕。 尔其盘桓基固, 含阳藏雾。 绝壁崄巇, 层岩回互。桂皎月而常园,云望空而自布。袖以华阆,带以潜淮; 文星乱石,藻日流阶。若夫神基巨镇而卓荦荆河,箕风毕雨,育岭生峨。高岑直兮蔽景,修坂出兮架天,以迎风而就日,若从汉而回山。露泫叶而原静,花照矶而岫鲜。促嶂万寻,平崖亿绝。上披紫而烟生,傍带花而来雪。维英王兮好仙,会八公兮小山。驾飞龙兮翩翩,高驰翔兮翀天。
这是一篇六朝骈赋,全篇以双句为主,句式平行,又以四字和六字句对偶,两组对偶句之间几乎是字字平仄相反,而且每一段押一韵,换韵则另为一段,全文各段平仄韵相间,句中用典,讲究藻饰,精练而短小。虽然赋体文胎息微萌于两汉,正式形成于魏晋,但普遍流行于六朝。六朝文人利用这种整齐有韵,律调和谐,典丽雅致的文体写了不少抒情、叙事、论理、写景的名篇,如孔稚圭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江淹的《别赋》等,都是代表作,而梁人吴均的这篇《八公山赋》与其《与宋元思书》、《与施从事书》等一样,都是当时写景寓情的名作。六朝以后,虽然一些文学史上经常说“古文大盛”,骈文衰落; 事实是隋唐两代骈文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大多数文人尺牍往来,公文诏令,考试应文,无不以骈文为主,《全唐文》 中骈文占绝对优势就是例证,而有唐乃至明、清,骈文仍在走自己的路,甚至发展到“八股文”,又促进了中华联语的发达和繁荣。
八公山,原名肥陵山,亦名北山,在今安徽省淮南市西,淮水之南,淝水之北。《太平寰宇记》:“昔淮南王与八公登山埋金于此,白日升天。余药在器,鸡犬舐之,皆仙。其处后皆现人马之迹,犹在,故山以‘八公’为名。”淝水之战,前秦苻坚被谢安大败,登寿阳城望八公山,“草木皆为晋兵”,风声鹤唳,即指此山。有刘安庙遗址。
《八公山赋》着重描绘和歌颂了八公山超群拔俗的仙景,以及汉刘安王与“八公”白日升天的美丽传说。全文仅165个字,如按意思分段,可分三大部分: 即开头两句为第一部分,最后倒数四句为第三部分,剩余为第二部分,是本赋的主体; 不过赋的换韵,往往与文意的分段是相一致的,所以按换韵次数,本赋可分七段。
从“峻极之山”到“北逦迤而怀燕”为第一段,以“山、仙、燕”为韵; 是说峻立云天的八公山,内有圣人之道,外露仙人之表,南与古越国相望,北与古燕国相连,地理位置很好。
由“尔其盘桓基固”至“云望空而自布”是第二段,以“固、雾、互、布”为韵; 形容八公山山势广大,根基牢固,层岩交错,崎岖险陡,丹崖青壁,十分高峻,特别在皎月当空,彩云四布的时候,八公山显得更为迷离神奇。
“神以华阆”至“藻日流阶”是第三段,以“淮、阶”为韵; 用拟人手法将八公山仙人化,说华丽的寿春城好似“她”的衣袖,而水深浪急的淮河好似“她”的衣带,夜晚星光与宝石交辉,白昼灿烂的阳光在台阶上闪烁。
“若夫神基巨镇而卓荦荆河”至“育岭生峨”为第四段,以“河、峨”为韵; 进而描述八公山耸立在淮南市西边,淮河从它侧旁流过,在神风仙雨的拂洒下,高岭入云,非常壮观。
自“高岑直兮蔽景”至“花照基而岫鲜”为第五段,以“天、山、鲜”为韵; 继续夸饰八公山高岑穿云蔽日,山坡盘旋入空,几与太阳比高低,又与天河互回环,露珠在百草千树上闪耀,山原显得更加幽静,鲜花在神石旁盛开的情景,这一切使八公山的峰峦更加光采焕发,吸引神人……
“促嶂万寻”至“傍带花而来雪”为第六段,以“绝、雪”为韵; 紧承上段,说八公山的峰嶂万丈千寻,高不可测,而其山崖也亿丈万仞,平广难绝,它的上面紫云赤雾不住缭绕,一边开着鲜花,一边又飘着白雪,真是仙间四季,人间少有。
最后一段从“维英王兮好仙”至“高驰翔兮翀天”,总概全赋,画龙点睛——正因为八公山是如此仙景十足,万般美妙,所以喜好神仙的汉刘安王才与“八公”(《小学绀珠·名臣类》:“淮南八公,左吴、李尚、苏非、田由、毛披、雷被、晋昌、伍被。”以上八人皆为汉淮南王刘安的门客,因称“八公”) 登上肥陵山“埋金”,乃至驾飞龙冲天仙去,连鸡犬也“舐”余药而升天,从此山名改为“八公山”,荣名盖世,四海敬仰。
《八公山赋》作为一篇优秀的写景骈文,按照常规,开头两句相当于“序”,结尾四句相当于“乱”或“讯”,可以是散句或骈句,也可以押韵或不押韵,可以平仄严对或不计平仄,是较为自由的。此赋开头二句和结尾四句就是不计平仄而只押韵; 而中间主体部分绝大多数四六句都是平仄相反,对仗工稳,用典妥贴,颇富文采的。可见,六朝人的骈赋对后世文体的发展并不是仅有不便于表情达意的形式主义的消极作用,还应当充分估价它对近体诗词曲乃至明清联语的发达与繁荣,在形式方面和修辞技巧方面,也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借鉴。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