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夔《杏花天影》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姜夔《杏花天影》原文与赏析

姜夔

丙午之冬,发沔口。丁未正月二日,道金陵。北望淮楚,风日清淑,小舟挂席,容与波上。

绿丝低拂鸳鸯浦,想桃叶、当时唤渡。又将愁眼与春风,待去。倚兰桡、更少驻。金陵路,莺吟燕舞。算潮水、知人最苦。满汀芳草不成归,日暮。更移舟、向甚处?

从这一阙词的小序可以知道,该词是南宋淳熙十三年 (1186) 冬,姜夔从沔口 (今湖北汉口) 乘船,沿长江直下,于第二年农历正月二日,到达金陵 (今南京市) 时写的。当时作者经过长途旅行以后,“北望淮楚”,感到风清日丽,天气淑和,舟引扬帆,小波荡漾,特别悠闲自得。于是写了这一阕《杏花天》〔影〕,别有一番情调。姜夔首先通过绿柳垂杨,低拂水面来点缀春景的可爱; 与此同时,衬托出他乘的小舟已经到了鸳鸯浦。这个鸳鸯浦不是人们通常所指湖南慈利的那一个,而是金陵城秦淮与青溪的合流处。也就是作者在第二句所说的桃叶渡。桃叶,是西晋王献之的爱妾,她与妹妹桃根尝居游此地,当桃叶唤渡的时候,王献之每临渡歌以送之。显然,姜夔是有意渲染这一风流韵事,来加强他的词章典雅的韵味,并寄托幽怨的情致。然而,好景好春,词人却并没有这么好的心思,他是“又将愁眼与春风”,看来他是要辜负这个大好春光了。“待去”。他还想离开这个地方呢! 但是倚着兰舟,想念春色伊人,在水一方,真是欲行又止,依依不舍,这是何等缱绻的情怀啊! 这就有点象梁简文帝的《采莲曲》所说:“挂兰桡浮碧水, 江花玉面两相似”了。

下阙开始,词人首先点出号称“江南佳丽地”——金陵这个省级行政区域治所的美好景色。且看:“莺吟燕舞”,这是多么迷人的风光,多好的宴乐升平的景况。正如唐诗人李群玉在《洞庭入澧江寄巴丘故人》五律中所说那样:“江行好风日,燕舞轻波时”。但是作者在这良辰佳节里,却有着离愁别恨的苦况; 际兹行旅,孑然一身,知己的没有别人,只有潮水了。“算潮水知人最苦”。形象思维很是丰富。这种拟人法的描写,十分生动感人,这大概就是李白诗所说的:“潮水定可信,天风难与期”吧! 眼前是“满汀芳草”,心里是“不成归”之怨; 加上斜晖映照,人只影单,思绪就更牵长了。这不正合着崔国辅诗所说的“应由春草误,著处不成归”的韵味么? 而春潮泛泛,人海茫茫,欲想解缆移舟,又将去何方? 孟浩然在五绝《宿建德江》中曾说过:“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姜夔当时的处境不正是这样吗? 作为南宋一代有影响的词人姜夔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呢? 因为作者从小“早孤不振”,虽然发奋用功,“不坠先人之绪业”,但毕竟是少年落泊,科场不第,终身布衣,到处流浪江湖,依人篱下,靠亲友资助过日子。当时作者从沔口到金陵之年,正是三十出头之岁。他感到事业无成,值此美好春光,仍然寄迹江湖,了无归宿,即使面对大好河山,也觉得有所辜负之意,因而触景生情,追忆名士风流,慨然感赋,这就是很自然的了。

姜夔是南宋中兴一大词人,他的词妍美纤丽,精深雅妙,音律文彩,冠绝一时。他上继北宋周美成婉约派的正宗; 风格脱胎于辛弃疾,而“变雄奇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下开“嬉游宴乐,歌舞清平”之体于后,随之学习的有张辑、吴梦窗、蒋竹山、周草窗、王碧山、张玉田和杨基等人。在这一阙《杏花天》〔影〕的词中,并不同于朱敦儒的54字正体的《杏花天》,也不似侯寘添一字和卢柄添二字的变格,而是姜夔独创的58字的又一体,即近杏花天令词。其实在《词谱索引》和《白石诗词集》都直写《杏花天影》,作为一个词牌,而没有对影字加上括号的。这是该词的一个艺术特色。另一个艺术特色是词的前面有一小序,清新委婉,简洁精当。对于加深理解词章的时空性有所帮助。但也有人认为他的词序每与词章重复,如果不犯词境,就是两全其美了。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