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茂陵》原文与赏析
李商隐
汉家天马出蒲梢,苜蓿榴花遍近郊。
内苑只知含凤嘴,属车无复插鸡翘。
玉桃偷得怜方朔,金屋修成贮阿娇。
谁料苏卿老归国,茂陵松柏雨潇潇。
先说诗题,《茂陵》乃汉武帝刘彻墓名,在今陕西省兴平县城东15公里处。《汉书·武帝纪》、《三辅黄图》等记载: 武帝从其即位的第二年(139) 起,就徙民户六万一千 (一说为“一万六千户”),动用全国每年赋税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开始在“槐里县之茂乡”为他兴建陵墓,前后历时五十三年,耗资无算,建筑宏伟,机构庞大。正如《长安志》引《关中记》所云:“汉诸陵皆高十二丈,方一百二十步; 唯茂陵高十四丈,方百四十步……守陵溉树、扫除,凡五千人,陵令属官五人,寝庙令一人,园长一人,门吏三十三人,侯四人。”《三辅黄图》曰:“周回三里。”墓内殉葬品也极为豪奢。《汉书·禹贡传》云:“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传说武帝身穿金缕玉衣,生前使用的玉箱、玉杖,以及读过的杂经三十余卷,都盛入金箱,一并埋入陵墓。茂陵周围有许多陪葬勋贵宠臣之墓: 直北有李夫人墓,东南有霍光墓,东北为卫青、霍去病墓。
历来认为《茂陵》诗是诗人李商隐借咏汉武帝功过来隐寓他对唐武宗李炎的凭吊之情的一首七言律诗,细忖不无道理。唐武宗会昌五年(846) 十月,李商隐正好守母丧三年后,复京职秘书省“正字”官; 此时虽然“牛李党争”仍在继续,而所谓“李党”首领李德裕仍为宰相,先后辅佐武宗抗击回鹘侵扰,平定昭义叛乱,建立了一定的武功; 但武宗喜好游猎、宠幸宫嫔,迷信神仙,服食方药,终于33岁早亡——对武宗寄有希望的李商隐,这时颇感惆怅。于是乎,他借咏汉武一生的功过来委婉曲折地评论了一番武宗皇帝。
一、二两句咏汉武征讨大宛,出使西域,不仅获取了“蒲梢”千里马,在长安郊外到处都种上了从西域进贡来的石榴、苜蓿——这好比武宗皇帝抗击回鹘,迎接太和公主归国,又诛杀了昭义叛将刘稹等一样,均可算得上是名动朝野,“武功”堪夸。
三、四句说汉武一味地爱打猎,弓弦断了,就将西海国献来的用麟角和凤喙煮成的“续弦胶”拿来,用嘴濡湿粘好再射; 经常微服私游,不用插“鸡翘” (鸡尾长毛) 标志的随从车队陪驾,而屡冒风险——这又和武宗迷恋游猎,荒废政事,如出一辙。
五、六句感叹汉武空好神仙,重色轻才,不爱惜东方朔般的贤士,却只知宠爱陈阿娇之类的后妃,发展到了“金屋贮美女,窥桃饿贤才”的不公地步; 这和武宗不认真求贤致治,崇信道士赵归真,宠嬖王才人等宫嫔非常相似。
七、八两句总承上意作结: 等到在匈奴持节牧羊十九载的忠臣苏武回到长安,奉旨哭祭长眠茂陵的汉武帝时,一切都成过去,连武帝陵冢上的松柏也在秋雨萧萧声中,散发出无尽的惋惜和哀愁; 从李商隐的角度看问题,同样是想说: 我丁母忧刚回京不久,武宗皇帝就大驾归天! 从此国家和个人的前途都令人怅望洒泪,忧心忡忡了!
这首七言律诗综合使用了传统的赋、比、兴手法,借咏汉武帝的功过,在象征和隐寓中抒发了作者对唐武宗的影射式的批评; 句句用事,事有出处,字斟句酌,个个到位; 确实达到了典丽、凝练、形象、隽永的艺术高度; 加之作者采用了“六二格”结构: 即前六句分别叙说汉武帝的生平盛事,一气敷陈,不着议论,后二句掉笔收结,惋叹不尽而议论自出。这种用七言律诗叙述评论人物事件而不显呆板的主要原因是作者对所咏和所影射的历史人物认识深刻,了解透彻,加之有用典妥贴笔力扛鼎之功,所以第七句“谁料苏卿老归国”,从“实”事转笔,转得平地波澜,起伏有力,真正起到了一笔抹倒英雄,顿使江河绕道的作用,再用“茂陵松柏雨萧萧”一句景句虚结,这种高妙的“转合”手法,自然给读者留下了无穷的回味和联想。至于一、二句用“三肴”韵部的“梢”、“郊”,而四、六、八句用“二萧”韵部的“翘”、“娇”、“萧”等韵字,应当看作是晚唐语音变化,李商隐等名家有意扩大律诗理论上的“首句邻韵可通”的范围,为合韵写诗作词创造先例的一种贡献,不必认为是“出韵”。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