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祥正
远近皆僧刹,西村八九家。
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
郭祥正早年作诗,有李白诗味,梅尧臣曾赞其“天才如此,真太白后生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晚年,隐居于家乡当涂青山之下,过着田园村舍生活。此时他作诗好绘仙境,多状村野,疏放飘逸,更近李白风格。《西村》一诗,摹写西村质朴自然之风貌,表达其洁静澹然之雅趣,可视作晚期作品之代表。
为了表现西村。是个合乎理想的境界,作者不先对西村作直接叙写,而是从其周围环境落笔: “远近皆僧刹”。僧刹佛寺本是圣地,而范围词“远近”和程度词“皆”的修饰,更强调出一种超尘脱俗、幽幻如仙的境界。“西村八九家”正居于这境界之中,可见西村之不凡。而这“八九家”的描述亦颇值得玩味,它是如此清静悠闲,疏朗有致,真是迥异乎闹市喧阗,不同于街衢拥挤。
三、四两句笔锋再次由西村宕开,从另一角度写西村人的心态。西村既然处在僧刹丛立的特殊氛围之中,西村的人自然也有与众不同之处。他们始则“得鱼无卖处”,继而“沽酒入芦花”。“无卖处”说明佛规清静,戒食荤腥,暗应首句;同时也表示西村人无意于买卖流通,而是满足于一任自然、衣食自足的生活情趣,大有老庄小国寡民、怡然自乐的淳朴风格。既有了鱼,然后再“沽酒入芦花”,举杯慢饮,显得何等悠闲快乐! 诗篇在秋天一片白茫茫芦花丛中拉下帷幕,飘给我们的也许只有阵阵酒香和悠扬的渔唱而已。质朴自然,一片天籁,使人俗念尽消,顿悟道心。
西村人追求得鱼沽酒的生活情趣,当然不是当时农民们的生活真实,而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自然流露,是作者现实生活的深刻折射。作者早年支持王安石新法,却遭到反对派的诬陷,甚至连王安石也误以为小人,在皇上面前“极口陈其无行”。元丰末年又被捕入狱。宦海沉浮,慨叹颇多。晚年辞归故里,一方面对田园生活由衷赞美,一方面又借助对田园生活的淳朴幽静特征的描写,表达其洁身守志、悠然自得的情怀。此诗的表现手法,晴空飘忽,跳跃驰奔,且多虚幻仙境,与李白诗有某些近似之处。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