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岳
春雨初晴水拍堤,村南村北鹁鸪啼。
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
漠漠余香着草花,森森柔绿长桑麻。
池塘水满蛙成市,门巷春深燕作家,
“农谣”是描写农村的歌谣。谣是歌的一种,古代以配乐为歌,只歌无乐为谣,后来统称歌谣。此题原写有五首,这里选其中二首。
第一首以饶有情趣的明快笔调,描绘了晚春农村田野的风光。全诗以“春雨初晴”四字着笔,描绘田野春色。作者一开始,就将一组动态的“镜头”摄入诗中:一番春雨过后,河流涨满春水,四处鹁鸪啼鸣。这是多么富有生气的春天景象! “拍”字从听觉写,水击岸作响,见水之满,暗示刚刚下过的那场春雨不小。鹁鸪在天将下雨或刚放晴时,常常在树上咕咕地叫唤。方岳信手拈来写作“村南村北鹁鸪啼”一句,别有一种野趣。而“村南村北”四字是地道的大白话,诗人拈入诗中,恰好表达了“鹁鸪处处鸣”的热烈气氛。
如果说首二句中的水声、鸟鸣,是诗人所弹奏出来的春天田野的音乐;那么次二句则是诗人所描绘的春天田野的色彩。“含风宿麦青相接,刺水柔秧绿未齐”,诗人将视野从河堤、村庄移到了辽阔的田野。“宿麦”,指去冬播种今年返青的小麦;“柔秧”,指刚插下的秧苗; “刺水”指秧苗从水中钻出。春雨催生万物,春风中宿麦已经返青了,片片相接,长势喜人;秧苗刚插,露出水面,虽然高低不一,却显出勃勃生机。
这是一幅多么美妙的春的图画。画题是《春雨初晴》,画面上溪流荡漾,河水拍岸;鹁鸪啼唤,南北呼应;宿麦摇风,绿茵相接;柔秧出水,高低有致。这画面并非仅仅是静物写生,而有声响,有色彩,令人赏心悦目。
第二首写春日的农村风光:村边花草飘香,桑麻茂密,池中蛙声阵阵,村中一派静谧,只有燕子飞来飞去营巢。这些虽是乡间的一般景物,但一经诗人艺术加工,便呈现出勃勃生气。
诗的首二句写的是静物。“草花”、“桑麻”,都是乡村春日的寻常景物,但也最能代表仲春时节的特色。“漠漠余香着草花”,“漠漠”二字原意是云烟密布的样子,这里形容飘浮的香气,极其形象生动。诗人一开篇就由“余香”字入笔,“余香”者,残余之花香也。余香仍着草花,这既有春光恋恋不忍离去的感受,又能联想到此前处处姹紫嫣红的醉人景色。下句一转,春虽不能不去,但风光流转,眼前的“森森柔绿长桑麻”的景象亦颇可喜。“森森”二字形容桑麻繁茂浓密。诗人眼中茁壮生长的桑麻,不正预示着一个美好的丰收年景?
诗的后两句,笔触由田野转到村庄,由静物及于动物,由无声的草花和桑麻转到喧闹不绝的青蛙和细声呢喃的春燕。“池塘水满蛙成市”,“水满”二字,暗示雨后初霁,春水涨满。一场春雨过后,青蛙群集田间,鼓噪轰鸣,这是多么欢腾的春日景象! “门巷春深燕作家”,最后一句更富生活情趣。春已深矣,乡村人农事更忙,村中少人,一派静谧景象,对此诗人未花笔墨去着力渲染,而是就所见者随手画出一幅图画——燕子衔泥垒巢,忙来忙去忙个不停。门巷春深,人迹少见,燕子衔泥,去去来来,这淡淡一笔,就描绘出一幅乡村中晚春的画面。
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小景,着笔清淡而景象逼真,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诗人善于选取看似寻常但又富有特色的景物入诗,并赋静物以动态(如用“含风” “刺水” “着” “长”等动词来形容植物),将春天描绘得有声有色。诗人用的是歌谣体,语言既新鲜活泼,通俗质朴,又清新别致,对仗工整。真是“寻常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