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苏轼》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苏轼



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灭山有无,

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

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

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

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

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可以说是苏轼写的杭州西湖诗中最早的一首。苏轼于熙宁四年(1071)外放任杭州通判。这首诗的写作具体时间,从题目标明“腊日”二字,可以推算出来。按宋代腊日是第三个戌日计算,苏轼是十二月二十一日到杭州的,那么熙宁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便是这首诗的写作时间。

全诗以绘景状物开始,继写道人,最后以抒感发幽绾合。

起笔四句绘景。诗人以轻快的笔触,先从西湖写起: “天欲雪,云满湖”,水平如镜的西湖,被满天浓云笼罩,别有一番异彩。“楼台明灭山有无”,在阴云笼罩下飘荡不定的雾,使远近的山峰、楼台,时明时暗,若隐若现,体现出一种清幽淡远、恍惚迷离、似有若无的空明之美。“明灭”、“有无”,这两个由反义词组成的词组,不只是反映当时层云迷雾的实态,也颇能启人遐思。

接下去,“水清出石鱼可数,林深无人鸟相呼”,是两句对偶的近接之景。这两句简洁有致地勾勒出孤山那种幽谧静寂而又不失生机的环境。

诗人近观远眺、俯仰观照之间,饱览了孤山冬景,游兴盎然。古代腊日有家人团聚或祭祖的习俗,而诗人却“腊日不归对妻孥,名寻道人实自娱”,这就可看出孤山风景之魅人了。“道人”指惠勤、惠思。这是苏轼南下途经颍州时,欧阳修给苏轼推荐的两位善诗的高僧。苏轼外放杭州任通判,心情郁闷,说“名寻道人实自娱”,这“自娱”二字,说明他要借孤山之景来排遣胸中郁结不平之气;同时,也说明他想通过寻道求佛,追求一种超脱凡俗的清静。苏轼在杭州的方外之交,就是从惠勤、惠思开始的。诗用简笔点明二僧的住处: “道人之居在何许?宝云山前路盘纡。”并用对比法赞美他们的品格: “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既有对比,又十分协调,是苏轼的得意之笔。他在《跋文忠公送惠勤诗后》,就提到过这两句诗: “余出倅钱塘,过汝阴见公,屡嘱余致谢勤。到官腊日见勤于孤山下,则余诗所谓‘孤山孤绝谁肯庐,道人有道山不孤’者也。”孤山,作为西湖一大胜景,一峰独立于湖中,因称为“绝”。接着说,“纸窗竹屋深自暖,拥褐坐睡依团蒲。”写惠勤、惠思二僧隐逸于“孤绝”之山,潜修佛道,虽然过的是竹屋纸窗、衣褐坐禅的清苦生活,却于清幽而“孤绝”的环境之中,悟得物我两忘、身心皆空的道理。他们自有内在的乐趣,不愧为“有道”之人。正因为他们“有道”,所以无功名利禄之欲,不致累身于新旧党争的政治漩涡之中,而有萧疏淡泊的逸趣,透露出苏轼对佛道的企羡之情。

“天寒路远愁仆夫,整驾催归及未晡。”诗人游山访僧,乐不思归,随行的仆人却担心天寒将雪,路途遥远,不能返城。未及黄昏时分,便整顿车驾催促诗人回归。诗人踏上归途,还不住地回望孤山,其依依眷恋之情,溢于言表。“出山回望云木合,但见野鹘盘浮图。”云林相合,野鹘绕塔,这宛然是一幅孤山冬云暮色图。这是诗人静心观照景物、注目神游之后的结果。从表现方法来说,这里既有整体的勾勒,又有对局部的摹写;既有空间的远眺,又有定点的透视;既从大处落墨,又从小处着笔,点面结合,几臻完善、谐和之境。这二句与起首几句都是绘景状物,以清景始,以晚景结,构思之缜密,可见一斑。

“兹游淡薄欢有余,到家恍如梦蘧蘧。”苏轼自觉此行淡而有致,不乏欢兴。用“欢有余”三字,说明诗人此番孤山之游,不仅寻访了僧友,更有价值的是,在精神上得到了解脱,达到了旷达的境界。“欢有余”又和前面的“实自娱”相互照应。“梦蘧蘧”,据《庄子·齐物论》: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胡蝶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诗人到家后恍恍忽忽地好象还在孤山。

最后,“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二句,既是全诗的一个结尾,也表达了苏轼对这次欢游作一次愉快的追忆的心情。诗人游山归来,难以抑制地想把观照所得记下来,怕它稍纵即逝,故火急挥毫,一气呵成。

这首诗先写的云满西湖,是俯瞰之景;继写的雾霭楼台,是远眺之景;再写水清林深,是近接之景。入寺前,但见山路盘纡;晤僧后,则有拥褐坐睡。起驾回城还望孤山,但见云林相合,野鹘绕塔。正如汪师韩在《苏诗选评笺释》卷一中所说,清景种种,皆可一一入画。

这首诗除“暖”、“合”两字不合韵外,整篇都用平声韵,一气贯注,“音节之妙,动合天然。”(纪昀)而韵位和对句的或疏或密,又和全诗的情调相谐和,显得和婉欢快,声韵别致。

也许,这次访僧纪游给苏轼留下很深的印象,因此第二年冬天,他视察湖州,一想到去冬腊日会晤惠勤时,便迫不及待地要回到杭州,如约再访惠勤了。其《赠孙莘老七绝》(其七)是这样写的:

去冬腊日访孤山,曾借僧窗半日闲。

不为思归对妻子,道人有约径须还。

结句“清景”二字,一篇之大旨。云雪楼台,远望之景;水清林深,近接之景。未至其居,见盘纡之山路; 既造其屋,有坐睡之蒲团。至于仆夫整驾,回望云山,寒日将晡,宛焉入画。“野鹘”句于分明处写出迷离,正与起五句相对照。又以“欢有余”应前“实自娱”,语语清景,亦语语自娱。而道人有道之处,已于言外得之。栩栩欲仙,何必涤笔于冰瓯雪碗。(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卷一)

忽叠韵,忽隔句韵,音节之妙,动合天然,不容凑拍。其源出于古乐府。(纪昀批点《苏文忠公诗集》卷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