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陈与义》原文与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陈与义

中庭淡月照三更,白露洗空河汉明。

莫遣西风吹叶尽,却愁无处着秋声。

据《年谱》:宣和四年(1122),春末自汝归洛,有《道中》及《龙门》诗。此诗当作于是年秋。时年三十三。

起句,按汉语一般造句法,当作“三更淡月照中庭”;而诗却让“中庭”与“三更”调换位置。这给人们的感受就不一样了。“中庭”,即庭中,是个空间概念,范围较狭窄,较实,而“三更”是时间概念,其时间进程虽说也很短暂,但它却显得空灵。“淡月”照“三更”,意境更开阔、窈窅而灵动。这是俯视,近观。仰望、远瞩,但见白露把天空洗净,当头河汉也显得非常清明。这句诗或出于宋玉《九辩》“秋既先戒以白露”句。把上下句联系起来,则透过一片微明,展现了一个清澈的天宇。一片微明,把诗人推入沉思;清澈的天宇,向诗人展示希望。第三、四句说,不要让西风把树叶都吹尽啊! 那样一来,天地间就无处可以听到秋声了。秋声是一种萧瑟之声! 自宋玉始,历代诗人借“秋”以抒写自己悲感的,代不乏人,可说形成了一个悲秋的传统。他们的作品中所写的秋声,读来使人难过! 而陈与义却不同,他偏偏想听秋声! 他在《风雨》里说:“不愁黄落近,满意作秋声。”在《为陈介然题持约画》里还说: “日暮微风过荷叶,陂南陂北听秋声。”听秋声,好象成了他一种特殊癖好。这似乎使人难于理解了。然而,秋声固然带来悲感;也能使人警醒,触发人们奋发有为的精神。刘禹锡在《始闻秋风》中就说: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倦眼开。”陆游《秋声》诗说: “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欧阳修的《秋声赋》则以为:人之衰老,乃由于“以非金石之质”,而欲“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如能懂得这个道理,“又何恨乎秋声”。诗人之惯听秋声,也应交织着上述多种感情。

七言绝句,唐人之作往往皆妙。顷时王荆公多喜为之,极为清婉,无以加焉。近人亦多佳句,其可喜者不可概举……陈与义《秋夜》……如此类甚多,不愧前人。([宋]张邦基《墨庄漫录》卷六)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