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
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
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这是王安石悼念故友王令(字逢原)所作的三首七律之一。至和二年(1055),三十四岁的王安石和比他小十一岁的青年诗人王令在高邮初次相会,王安石对王逢原的才华大加赞赏,二人结为莫逆。王安石又为他四处延誉,使他声名大振。可惜,这位才高志大的青年诗人英年早逝,年仅二十八岁。这首诗是在王逢原逝世一年后所作。
首联“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空中落笔,以想象出之,点明逢原亡故已经一年了。《礼记·檀弓》有云: “朋友之墓,有宿草而不哭焉。”宿草为隔年的草,原意谓朋友逝世一年后,就不必再为之哭泣了。此句中之“蓬蒿”,正指墓上野草。逢原死于秋天,现在再度秋风,故有“又一吹”之语。此联尽管交待作诗缘由,诗人也不肯平板写来,而是先想象亡友之墓荒草凄迷,显得冷清孤独;再接着以意象肃杀的秋风来暗示时间。这个开头景中寓情,使读者感受到王安石沉重哀痛的心情。他当时身在汴京,却情系千里之外常州的亡友荒冢,缅怀之情,由此逗出。
颔联“妙质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评议王逢原的为人和遭际。“妙质”谓卓异的品德和才能。逢原为王安石赏识,“一时附丽之徒,日满其门”,但这些人却未必真正理解他。王逢原的个性“倜傥不羁束”,对“为不义者”敢于“面加毁折,无所避”,对那些“附丽之徒”抱“来即令我烦,去即我不思”的态度。王安石是理解他的,不仅理解他的深刻的思想,也知道他的孤独和苦闷。“微言”语出《汉书·艺文志》: “仲尼没而微言绝”,意指精辟深刻的思想言论。这两句既关合两人的友谊,也对王逢原进行了评议,而用感喟的语气写来,显得情味深厚。
颈联“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追忆二人当年的一场欢会。嘉祐三年(1058),王安石提点江东刑狱,按临鄱阳,六月,王逢原到鄱阳与王安石聚首。对这次相会的具体经过和细节,王安石当然记忆犹新,但要在律诗有限的篇幅里表达出来,是十分困难的。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概括力,将叙事、抒情溶铸到这十四个字中。“庐山”和“湓水”点明聚会的地点,“书案”和“酒卮”传达出当时二人持酒论文的情景。而这一联的“诗眼”,是“当”和“入”两个动词,这两个字将叙事和抒情联结起来,境界全出。庐山向南倾斜,对着书案,犹似一扇巨大的屏风;湓水滔滔东来,象是注入酒杯。想象雄奇,意境壮丽,主人公当年指点江山的豪迈气概浮现纸面。这是王安石诗中的名句。
尾联“陈迹可怜随手尽,欲欢无复似当时”,回到现实,感情再次跌入悲哀。对往事的追忆加深了眼前的悲痛,因为那次欢会的“陈迹”,已随着王逢原的亡故不可能再现,两人的友谊因为生死之隔而变得残缺了。追昔抚今,悽然而终。
冯班:五、六好。纪昀: 二诗意格皆可观。查慎行:逢原一生知己惟荆公一人,亦竟赖以传。( 《瀛奎律髓汇评》下)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