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首页·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精讲·第二篇 散文、辞赋、骈文专卷 下册·元明清及近代散文·明代散文·刘基·卖柑者言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卖者笑曰: “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讽耶?
****
刘基的《卖柑者言》是一篇寓言。它借一个卖柑者的议论,斥责了元代一些文武显宦们是昏庸腐朽和盗名欺世之恶徒与朽物。写作此文,意为托柑讽世,要求改革吏治,选贤举能。
这里的“言”,作“议论”解。
****
这篇短小文章,可分三段:
第一段(1节):善欺相因,“欺”为议论之始;
第二段(2-3节):朝廷显宦均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第一层(2节):世上欺人者甚多,您老为何不去想想?
第二层(3节):以辩护自己为由,行针砭时弊之实。
第三段(4节):忿世嫉邪,托柑以讽。
以下各段略讲——
第一段:善欺相因,“欺”为议论之始
杭有卖果者,善藏柑,涉寒暑不溃。出之烨然,玉质而金色。置于市,贾十倍,人争鬻之。予贸得其一。剖之,如有烟扑口鼻。视其中,则干若败絮。予怪而问之曰: “若所市于人者,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将衒外以惑愚瞽也?甚矣哉,为欺也!”
一、诠词释句:杭、涉、溃——杭,指浙江杭州。涉,经过。溃,腐烂。
出之二句——出之,拿出来。烨然,色彩鲜艳的样子。烨(yè叶),光辉璀璨。“玉质而金色”,质地如玉一样润泽;皮色如金子一般闪光。
贾十倍二句——贾,通“价”,价格。鬻(yù育),卖。此为购买之意。
贸得与败絮——前者,是说购得。后者,指破旧棉絮。
若所二句——若,你。市,卖出。实,充实。此指装满。笾与豆,均为古代祭祀之礼器。竹制为笾,盛果脯等;木制为豆(也有陶制或铜制),装齑酱等。
将衒二句——衒,通“炫”,夸耀。外,外表。愚瞽,指傻子与瞎子。“甚矣哉为欺也”,意谓你的欺诈行为真厉害呀! 为欺,行骗。
二、略述大意:杭州有个卖鲜果的人,善于贮藏柑子,经过了一冬一夏也不会腐烂。拿出它来,还是闪亮而有光泽。它的质地有如美玉,颜色好比黄金。但剖开一看,果肉却像破棉絮一样的干瘪瘪的。我感到奇怪,就责问了他:“你卖出去的这些柑子,准备把它装在盘子里来供奉神灵,招待宾客呢,还是准备用它的光泽外表来欺蒙傻子与瞎子?真是太过分了啊!你竟做这种欺人的事!”
第二段:朝廷显宦均为“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段文字较多一些,有以下二层意思——
第一层:骗人有理,受骗反遭质问卖者笑曰: “吾业是有年矣。吾赖是以食吾躯。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吾子未之思也。
一、诠词释句:吾业是二句——业是,以这个为职业。指做这样的买卖。有年,已有多年了。赖,依靠。食吾躯,食(sì饲),供养,躯,身体。是说,我做这种职业已多年了,全靠它维持自己的生计。
独不足于子乎与吾子未之思也——前者是说,惟独不能满足你的要求。一本有“所”,衍文,删。后者是说,我的老先生啊,您没有去想想这个?
二、略述大意:那卖柑子的带笑地说:“我干这一行已多年了!我就是依靠这个买卖来维持生计的。我卖柑子,人家买它,从未听到说什么,唯独您不满意哟! 现今世上做骗人事的人还少吗! 难道只我一人?我的老先生啊,还是好好去想一想这个吧!”
第二层:以辩护自己为由,行针砭时弊之实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峨大冠、拖长绅者,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耶?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法斁而不知理,坐縻廪粟而不知耻。观其坐高堂,骑大马,醉醇醴而饫肥鲜者,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今子是之不察,而以察吾柑!”
一、诠词释句:
佩虎符与坐皋比——前者指佩带兵符。虎符,古代朝廷征调兵将所用之凭证。因符形似虎,故称。后者是指坐的是铺虎皮的交椅。皋比(pí皮),即虎皮。佩虎符,坐虎皮交椅的人,是武将。
洸洸与干城之具——洸(guāng光)洸,威武的样子。干城,捍卫城池,保卫国家。具,材具,指人才。
孙吴与伊皋——孙、吴,即孙武与吴起,我国春秋战国时的著名军事家。伊、皋,即伊尹与皋陶(yǎo姚)。伊尹,名挚,商汤时的大臣。皋陶,传为虞舜时的大臣,掌管刑法,两人均为后世所称之贤臣。
峨大冠、拖长绅与略、业——前者是说,高耸地戴着大帽子,拖着束衣的大带子。绅,长带。后者略,韬略。业,业绩。
庙堂之器——指朝廷的材具。庙堂,代指国家、朝廷。
法斁而不知理——法斁(dù妒),法律、法令败坏。不知理,不知道去整顿。理,整理、整饬。
坐縻廪粟——不劳而获地消耗俸米。縻,同“糜”,治费。廪,国家的粮库。
醉醇醴而饫肥鲜——大饮既香又甜的美酒;饱食既肥又鲜的食物。醴(lǐ礼),甜酒。饫(yù欲),饱食。
孰不二句——孰不,即那个不是。巍巍,高不可攀的样子。赫赫,显要盛大很高贵的样子。
可象与是之不察——象,效法,可供人效法的表率。是之不察,是“不察是”之倒装。察,审察。是,这个,指买卖柑子之事。
二、略述大意:“当今那些身佩带着兵符,坐着虎皮椅子的人,威武的样子,俨然是一个保卫国家的人材,然而他们果真能传授孙武、吴起那样的韬略吗?那些戴着高高的大纱帽、拖着长腰带的人,气度不凡的架势,挺像辅佐朝廷的人才,但他们确能建立起伊尹、皋陶一样的功勋吗?当盗贼蜂起却不懂得如何抵御,百姓困苦却不知道怎样去救济,官吏作奸枉法却不知去调查禁止,法令被毁坏也不去进行整顿,白白地坐吃国家俸禄,却不感羞耻。看他们住的是高堂大屋,骑的是高头大马,喝的是美酒甘露,吃的是肥羊鲜鱼,哪一个不是巍巍然令人敬畏,显赫赫使人景仰效法呢?可是,他们哪一个又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现在,您先生不去考察这些,反倒考察起我的柑子来了!”
第三段:忿世嫉邪,托柑以讽
予默默无以应。退而思其言,类东方生滑稽之流。岂其愤世疾邪者耶? 而托于柑以讽耶?
一、诠词释句:东方生——即东方朔,字曼倩,汉武帝时人。他为人诙谐滑稽,善于讽谏。后来褚少孙曾经把他的事补入《史记·滑稽列传》。
滑稽之流——滑(gǔ古)稽,有几解,一说,是指那些能言善辩,言词流走无滞无竭的人。又说,是指辩捷之人,言非若是,言是若非,能乱异同。如今一般是指言行既风趣又机智,令人发笑的一类人。
托柑以讽——假借柑子之事来讽讥当世。
二、略述大意:听了卖柑者所言,我默默地无话可说。现在回想起他的话,倒象汉人东方朔一类滑稽人物。难道他是在不满现实,痛恨邪恶,而假托卖柑子来讽刺当世吗?
****
以下着重讲两点:
一、以寓言讽世刘基这篇文章,题旨是清晰的,即以寓言为载体,用“市柑”说事,寓寄讽世。用作者自己点明其文旨是:“愤世嫉邪,托柑以讽”。讽什么?且引文中主人公的话说吧,就是:那些望去“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者流,“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
这话说得何其生动,何其深刻,而其讽刺,又何其辛辣而有力! 无怪乎,“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就成了后世人们喜用的经典语言了。
在这里,顺便说说“寓言”这种文体。
寓言,是一种带有讽刺或劝喻性质的故事。也就是说,它是通过说故事来阐明一个道理的一种文体。其结构,一般比较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非人之一切生物与无生物;而其主题往往是借此喻彼,借古喻今,借小喻大,寓较深的义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在中外历史上,它的出现都比较早。在国外,古希腊就有了《伊索寓言》;在我国,在春秋战国时代,寓言就很盛行。现行的许多成语,都是从古代的寓言中提炼出来的。
二、由设问句缀成的美文读完全篇,会使人感到刘文的乖巧构思,形象用喻,文澜起伏,文气磅礴,确是一篇美文,令人喜爱。那么,这个效果是怎样营造出来的呢?我想,这里的因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主要的手法就是:设问句的妙用。
设问句,也称疑问句,它在语法中的作用,主要是询问与反诘(也包括自问自答)。作者谙熟此法,得心应手地大量运用了它。全文只有三百十几个字,却用了九个设问句,而且用得甚为巧妙——
在首段文字中,作者买得一只“玉质而金色”的柑果,剖开,“视其中则干若败絮”时,向卖柑者发出了问句:
……将以实笾豆,奉祭祀,供宾客乎?特衒外以惑愚瞽乎?
——这是受骗者理所当然地向卖柑者发出气愤的首次质问。
在中段,前后连续缀有五次发问,均为卖柑者的问话:
卖者笑曰: “……吾售之,人取之,未尝有言,而独不足于子乎?世之为欺者不寡矣,而独我也乎?
——被骗者质问之后,没有得到应有的回答,骗人者却似乎受委屈反而理直气壮地连发出两个诘问。
在中段下半截,卖柑者索性离开“市柑”之囿,把矛头直指社会现象:
洸洸乎干城之具也,果能授孙吴之略耶? ……昂昂乎庙堂之器也,果能建伊皋之业?
接着,卖柑者又紧跟其后,再发出一问:
孰不巍巍乎可畏,赫赫乎可象也?
——这是作者有意为卖柑者所需的精心设计,有着深层含义的明知故问,具有极强的讽刺力量。
在文章末尾,还有两句问话:
岂其愤世嫉邪者耶? 而托柑以讽耶?
——这还是卖柑者的存心,但不遽为认定,故而由作者的猜测口吻,以问句出之。
其实,这是本篇的文旨所在,本可又由作者出面明言的。然而,此文是以寓言为载体,所以作者尽可能地让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站出来说话与示意,而使自己的真面目隐之于后,以便取得更大的机动和更多的灵活性。
附图四十八:
刘 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