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两宋词·周紫芝·雨中花令》周紫芝
周紫芝
吴兴道中,颇厌行役①,作此曲寄武林交旧②。
山雨细、泉生幽谷,水满平田。雪茧红蚕熟后③,黄云陇麦秋间④。武陵烟暖⑤,数声鸡犬,别是山川。嗟老去、倦游踪迹,长恨华颠⑥。行尽吴头楚尾⑦,空惭万壑千岩⑧。不如休也,一庵归去,依旧云山。
注释 ①吴兴:古郡名,今浙江省湖州市。②武林:山名,今浙江杭州西的灵隐山。《汉书 ·地理志·会稽郡》:“钱塘、西部都尉治,武林山,武林水所出。”后多指杭州。③雪茧:白茧。红蚕:成熟的蚕,身体呈红色,故称。④黄云:成熟的麦子,像黄云一般。陇:通“垄”,农田里农作物的行,田埂。⑤武陵:地名,今湖南省常德市。⑥华颠:华山的最高峰。颠,极点。⑦吴头楚尾:江西的代称。江西位于吴地上游,楚地下游,如首尾相衔接,故称之。⑧万壑(hè)千岩:形容山川很多。壑,山谷。
鉴赏 小序交代本篇是作者吴兴道中之作,行役倦怠,聊作浅词一首,与旧友共赏。“雪茧红蚕”“黄云陇麦”等富于特征性的物象表明:此篇的具体时令是初秋。
上片写景,为我们展示了一派富有生活情趣的江南风光。词牌是《雨中花令》,开篇便勾勒出一道初秋小雨图。雨丝细密,笼罩山川,不知不觉,汇成清泉,原野平旷,水波荡漾,到处烟雨一片。“细”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幽”字突出了山的静谧;“满”字展现了雨的绵长。“山雨”三句带给我们一种清新、宁雅的感觉。接着作者依次描写田间景致:秋蚕长成,披上红妆;陇麦饱满,秀出金黄;田野苍茫,透出希望。以“黄云”比喻小麦,展现了秋的成熟气象。放眼山川,烟气袅袅,田间不时传出几处鸡鸣、透出几声犬吠,打破了山的幽静。此景此境,与作者先前所见自不相同,别有风情、别有韵致。“烟”字写出了雨中山峦的朦胧,带给人一种缥缈之感。“暖”字用语精当,既渲染出一幅温馨风景,又让人联想到“炊烟”“家”等富有人情意味的图画,心中自然升腾起一种亲切之感。
熟悉地理的人都清楚,“武陵”在湖南境内,而作者行役在“吴兴”,场景跳跃过大,似乎存在矛盾,其实“武陵”在这里是一种虚构,作者巧妙用典,借鉴了陶渊明《桃花源记》中以“捕鱼为业”的“武陵”人。“武陵”人是发现桃花源的关键。在那方天地,他领略了温馨如画的田园风光,惊诧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和谐景象。“武陵”几句的出现不是偶然的,作者将其诉诸于笔端自有用意。在周紫芝的小传中已经介绍了,他最后的归宿是“退隐庐山”,选择这种生活,绝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包含他长期的心灵思索在其中,在其内心深处,归隐是一贯的情怀。这篇词作也折射出他的这种取向,作者欣赏的是恰似人间烟火的淳朴生活,渴望的是温暖而又惬意的悠然风情。此处风光恰似他心灵构想的境界,切合了他的梦想。作者虽不动声色,但我们仍能读出他发现“别是山川”后的喜悦和感动。
下阕转入抒情。人老,自然“倦游踪迹”,“嗟”字包含着一种慨叹,对年华流逝的无奈。大山自古就是文人修心的理想之所,又是道教、佛教胜地,别是一番“洞天”。作者遗憾自己未曾登临华山之巅,享受那“一览众山小”的开阔。倘若行遍江西,将大川尽收怀抱呢?难矣! 它们层峦叠嶂、危峰林立,是如此遥不可攀,最终的结果只会令自己汗颜。“不如休也”,“一庵归去”,是作者的自我解脱,“依旧云山”,是作者的严肃诠释。山险不可攀,空留遗恨,不如退隐一隅,虽方寸之居,却可留得几分静谧,“庵”就是小庙,类似于寺院、道观,古代的学者也称自己的书斋为“庵”,如米芾“米老庵”,陆游“老学庵”等。在小庵中可以研习诗书、愉悦性情;可以欣赏连绵的云山,快意依然,何必非要殚精竭虑攀尽万壑千岩?
作者最终采用了一种“归去”的生活方式,不刻意追求,不必行尽,有“山川”足矣,心清自有浮云在。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周紫芝豁达的心怀,这不是逃避,而是真正看清了世间万象,官场亦如此,追逐名利,到最后也是梦一场,不如珍惜现实,品味其中的内涵。读至此,我们不难想到苏轼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也许归去都是迫不得已,但能回归心中的天地,何尝不是人生的乐事?
作者借行役抒发一己情怀,还巧用《桃花源记》的典故,塑造出一幅宁穆的山川田园图景,令人心驰神往。“归去”是最后的答案,也流露出一种欣然自得之感。《雨中花令》是一首优美的婉约词作,语言浅近自然,风格空静疏淡、曼妙轻灵,尽显周词的艺术魅力。(张雅莉)
链接 秦观著《蚕书》。秦观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但他对当时的养蚕制丝也非常关注,他所著的《蚕书》是对宋代兖州地区养蚕缫丝技术、经验的总结,虽仅有802字,但在中国古代蚕业史和农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对宋代缫丝工艺技术和缫车的结构形制的记载尤为详尽,其中就详细地描绘了宋代脚踏式“缫车”的具体结构和传动。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