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王埜·西河》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王埜·西河》王 埜

王 埜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淮、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注释 ①陵图:皇陵舆图。理宗端平元年(1234),金亡,宋军一度收复开封、洛阳等地。京西湖北安抚制置使史嵩之为北宋皇帝诸陵作《八陵图》,并献给理宗(《宋史·礼志》或《宋史·理宗纪》)。北宋皇陵均在河南,图寓收复中原失地之意。②黄苇:枯黄的芦苇。苇,芦苇,一种草本植物,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子,也可能作造纸原料。③绣春台: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城内。④揾(wèn):擦。⑤袖手:藏手于袖,谓不能或不欲参与其事。⑥长淮:指淮河。源于河南桐柏山,经豫皖,在江苏三江营入长江。⑦英心:雄心。⑧胡尘:这里指蒙古侵略军,用胡人兵马扬起的沙尘喻胡兵的凶焰。胡,古代泛指居住在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⑨张骞:西汉名将,汉中城固(今属陕西)人,因功封博望侯。后奉武帝命出使大月氏,相约共同夹攻匈奴,在外十三年,对加强中原和西域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贡献很大。

步溪图 【明】 唐寅 故宫博物院藏

鉴赏 据《景定建康志》卷一四记载,此词是王埜建康任上所作。另一说这首词是作者晚年和宰相不合,遭闲置时所作。不管怎样,宋室南渡以后,国势日非,南宋词人多于词中寄感慨。王埜一生为宦,生性耿直,自然也不例外。但从下阕“袖手”一词,可见乃赋闲所作。曹豳作《西河》和王子文此词。

与众不同的是,《西河》分为三阕,词人的想象穿梭在现实与回忆、当下与过去之中。上阕极言天下大事已经不堪收拾,没有英雄能够力挽狂澜;中阕追忆曾经东临淮水,巡视江防,登高眺望中原的往事;下阕感叹赋闲在野,有心无力,因此只好寄希望能出现张骞这样的英雄。词分三阕,抚时感事,一唱三叹,情辞慷慨,真所谓“忠愤之气,溢于言表,千载之下犹觉生气凛凛”(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二)。

词以破空而来的发问开端:老天爷怎么忍心让天下事弄到如此不堪的地步?“天下事”指南宋统治集团苟且偷安,偏安江南之隅,对金称臣割地,已经濒临国脉微如缕的境况。表面上是在问天,实际上问的是朝廷统治集团,痛彻肺腑,摄人心魄,表达了无比忧思之情,从而奠定了全词的基调。“献陵图”一事在当时堪称一时盛举,借此既暗示了蒙古大军不断南侵,城池失守;又意谓能够从“献陵图”事中激发人们收复中原之心。此阕结句感叹颇深,道出了“国将不国”之境下千古英雄的悲凉下场:报国无门,赍志而殁,空余一抔黄土。而且,更为可悲的是,词人预感到自己也将落此同样的下场,在对别人的体谅中看见自己的命运,心境更是复杂难陈,无以担当。

此情此境中,回忆或许能够让人从中得到慰藉。垂垂老矣撼恨怀抱,词人回想当年巡视江防前线的情境。王埜生逢乱世,国势衰微,东吊秦淮,感叹六朝兴亡的历史教训,悲愤交集,因此“一回登,一回揾泪”。唐刘禹锡《金陵五题》一诗:“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和周邦彦《西河·大石金陵》:“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显然为“东游曾吊淮水”所本,但刘禹锡和周邦彦的凭吊,在王埜此词里却是切身的体会,因而情辞意切,令人感叹。借酒浇愁,抚剑醉归,只有淮水两岸的波涛声,呼啸翻卷,似乎懂得词人无处施展的抱负。

下阕又回到清醒的现实,“袖手”在野,“英心”无处寄。淮河虽然如旧,只是蒙尘战起,蒙古军队的铁蹄纷沓至来,政权危在旦夕。结尾再次发问:“绝域张骞归来未”,词人多么渴望能够有像张骞这样的名将,抵御蒙军的侵略。此处发问结尾,既照应了开篇的发问,又是一种潜在的回答:张骞这样的英雄并不会出现,因为“纵有英心谁寄”。

全词三叠词调的特大容量,将昔往与今来、抚时与感事、个人遭际和国家命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多次运用反诘句,责问苍天,呼唤英雄,感慨个人,在使人振聋发聩的同时又曲折尽致地表达了词人的心愿。(龚远会)

集评 清·陈廷焯:“若王子文之《西河》……等类,慷慨发越,终病浅显。”“此类皆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白雨斋词话》卷二)

链接 北宋地理总志——《元丰九域志》。此书十卷,王存主编,曾肇、李德刍等共同修撰。大中祥符六年(1013),王曾、李宗谔参照唐《十道图》修成《祥符九域图》,作为考定官吏俸给、赋役和刑法的依据。熙宁八年(1075年),因原书所载政区已发生变迁,古迹一项亦多有不实,朝廷命重修。元丰三年(1080)修成,因原书虽名为图,而实际只限于文字记载,遂改名为志。后又经修订,于元祐元年(1086)刊行。本书主要记载神宗元丰八年年底的疆域政区。始于四京,次列二十三路,终于省废州军及化外、羁縻州,分路记载府州军监及其距京里程、四至八到、领县数及名称、户口、土贡;县下又载距府州道里、下辖乡数、镇、堡、寨名与山泽名。文直事赅,记载可靠,为研究北宋中期政区制度的重要史料。此外,涉及经济、军事、自然方面的内容也十分宝贵。所载元丰三年各地土贡数为宋代其他史书、地志所不及,镇名亦多为其他宋代方志所无,并载山岳、河泽各一千多处。此志向被视为宋代全国总志的代表。但此书在山川、民俗、物产、古迹方面似嫌简略。绍圣四年(1097)黄裳辑录有关材料以补其缺,名为《新定九域志》,与《元丰九域志》并存。此书最早的宋刊本已佚,后来流传的有明毛晋所藏影钞宋刻本、明末清初影宋钞本、清初钱遵王所藏影宋钞本、江南书局采进本、金陵书局本等。1984年中华书局点校本以金陵书局本作底本,博采众钞本与《宋史》《资治通鉴》胡三省注等校勘,并将《新定九域志》中《元丰九域志》所无的“古迹”门附于书后,尤为佳本。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