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词·曾觌·忆秦娥》翻译|原文|赏析|评点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诗词鉴赏《两宋词·曾觌·忆秦娥》曾 觌

曾 觌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伤行客。繁华一瞬,不堪思忆。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空尘迹。连天草树,暮云凝碧。

鉴赏 本词作于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时曾觌以贺金正旦副使的身份同正使汪大猷一道奉命出使金国(《续资治通鉴》卷一四一),词中所描述的情境正是他在邯郸古道上的所见所感。

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绍兴和议”,宋高宗赵构表示:“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绍兴三十四年,宋金又签订了妥协投降的《隆兴和约》,南宋皇帝虽不再向金称臣,二者的关系却变为叔侄关系,这无疑又是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对于有着爱国深情、身怀黍离之悲,却还要到金国去贺正旦的曾觌来说,这无疑是倍感心酸屈辱的,然而他无力摆脱这种责任与困境,这首词所抒发的,正是他痛苦的心声。

蓦云诗意图 【元】 马琬 上海博物馆藏

邯郸是著名的历史古城,西周时它属卫国,春秋时为晋地,战国时,赵敬侯于公元前386年将赵都自中牟(今河南鹤壁西)迁徙到邯郸,邯郸作为赵国的都城,历经八代王侯,延续了一百五十八年的繁华。特别是一代英主赵武灵王,开改革之先河,实行胡服骑射,富国强兵,国势大盛,雄踞战国七强之列,使赵国成为可与强秦抗衡的国家之一。此后,东汉末年至隋统一的四百年间,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相继在此建都,谱写了灿烂的历史篇章。

当时的繁荣昌盛,热闹欢腾,如今只是寒烟衰草,光沉响绝,它早已不是中原的领地,而成金兵的壁垒。寒风萧瑟,吹拂着行人的脸庞,吹打着词人的心。本应是主人,却变成“行客”,世事变迁,可悲可叹。此处连用两个“伤行客”,固然是词牌的需要,更是作者悲愤心情的写照——凄楚哀婉、惆怅苦闷。的确,“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前人的丰功伟绩,如今都付之一炬,回想,徒有忧嗟和感伤。

邯郸丛台,又名“武灵丛台”,建于赵武灵王时期(前325-前299年),赵武灵王建此台的目的是为了观看歌舞和军事操演。丛台有天桥、雪洞、妆阁、花苑诸景,结构奇妙、装饰华美,力压群台,名噪列国。唐李白《明堂赋》说:“秦、赵、吴、楚,争高竞奢,结阿房与丛台,建姑苏及章华。”而现在的情况呢?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尊玉管空尘迹”,只有荒凉、凄清,寂寞、寥落,所有的成就、功业都已“空尘迹”,辉煌的历史变得悄无声息,抚今追昔,黍离之悲、兴亡之感纷至沓来,令作者悲不能胜。

末尾两句又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衰飒、冷落的景象,枯草一片,黯云长天。其实衰草连天也比不上词人心中的愁苦之多,“暮云凝碧”也难比他心底郁结的悲愤深重,全词在哀婉徘徊中戛然而止,其中蕴涵的家国破败、江山沦陷的屈辱现实依旧深深扣打着世人的心扉,即使今天读来,仍满眼凄怆,满心感伤。难怪俞陛云品论:“此词格老气清,有唐人风范。论者谓与《金人捧露盘》一调皆凄然有宗国之思。”(《唐五代两宋词选释》)(张雅莉)

集评 宋·黄昇:“曾纯甫,名觌,号海野。东都故老,及见中兴之盛者。词多感慨,如《金人捧露盘》《忆秦娥》等曲,凄然有黍离之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

清·陈廷焯:“黍离麦秀之悲,暗说则深,明说则浅。曾纯甫词,如‘雕阑玉砌,空馀三十六离宫。’又云:‘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又云:‘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词极感慨,但说得太显,终病浅薄。碧山咏物诸篇,所以不可及。”(《白雨斋词话》卷六)

链接 专录古代民间生活的类书——《事林广记》。南宋末年的福建学者陈元靓,曾编有《岁时广记》《博闻录》等书籍。在南宋绍定(1228-1233)至宋亡之前(1279),编辑了一部专门著录古代民间生活的大型类书《事林广记》(全名为《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这对了解古代人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中还有很多插图,这一做法,在古代类书中也属于开创性的体例,可以让读者在阅读中有更为直接的感性体验。此书编成之后,广为流传,并多次翻刻。每次翻刻又都有所增益、删正。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