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风(其四十九)》原文阅读|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美人出南国,灼灼芙蓉姿。

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

由来紫宫女,共妒青蛾眉。

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

这首诗大约写于诗人遭到谗邪构陷、赐金放还的时候。相传诗人以盖世的英才,受到唐明皇的礼遇,降辇步迎,优礼有加。骑的是龙马,睡的是象床,吃的是御手所作的美汤,一时“王公大人假颜色,金章紫绶来相趋”,“当时笑我微贱者,却来请谒与交欢”,自然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春风得意、大开心颜的时候。他乘为明皇醉草 《答蕃书》、醉写 《出师表》 和醉谱《清平调》 之便,婢使贵妃,奴役力士,使之为他捧砚脱靴,给了他们以极大的蔑视,因而招致他们的构陷和谗毁,使他与明皇的关系日益疏远,终于“赐金还山”,被排挤出了朝廷,这就是他写这首诗的背景。

全诗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谊。怨而不怒,深得中和之美。句句是写美人,又句句在写自己;句句是诉哀怨之情,又句句在标高洁之操。诗中所描写的“南国美人”,原来是诗人自己的写照。在诗的开端,一幅美人的肖像,便在读者面前展现了出来。她生活在风光旖旎的南国,长得那么清新秀丽,光彩照人,象刚刚出水的芙蓉一样。“芙蓉姿”,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屈原不是有“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的话么? 这会给人以高洁淡雅的美感。钟嵘不是有“谢 (灵运) 诗如出水芙蓉”的评论么?这会给人以清新自然的美感。白居易不是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描绘么?这会给人以鲜艳红润的美感。这许许多多的美的形象,都集中在这个“南国美人”的身上,自然要使“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如果说这还只是肖像的描绘,而不是心理的刻划;只是体态的美,而不是心灵的美。那么“皓齿终不发,芳心空自持”两句,就是写她的内美,就是写她纯洁的精神世界。皓齿,形容牙齿的洁白,使人联想到“齿如瓠犀”、“齿如编贝” 等美的形象来,继之以“终不发”来形容它,则她的幽静庄重便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她不会轻启朱唇,在权贵面前浅斟低唱;她不会轻启玉齿,在权贵面前献媚乞怜;她更不会轻开樱口,在权贵面前邀功请赏。着一“终”字,而美人之“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 的高尚情操,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芳心,是纯洁的心,美好的心,金子般的心,她要珍惜自己的人格价值,坚持自己的审美标准,决不拿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去换取世俗的所谓荣华富贵。然而坚持的结果,只能是一个悲剧的结局。着一“空” 字,而悲愤之情,不平之鸣,尽在字缝里跳了出来。“女无美恶,入宫见嫉”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人际关系。“由来紫宫女,共妬青蛾眉。”一语揭示出“自古红颜多薄命” 的奥秘。紫宫,是天子的宫禁。青蛾,是美好的少女。历史上哪一个天生丽资,没有遭到别人的妬忌;哪一个雄材大略的人杰,没有遭到别人的谗毁! 读到这里,我们很自然要联想到屈原的“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喙谓予以善淫”( 《离骚》)。看到人家长得漂亮,立即攻击人家是 “善淫”的破烂,这种嫉贤妬美的劣根性,给我们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无数的不幸和灾难。屈原面对着这种诬陷和煽构,采取的态度是“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李白面对这种诬陷和煽构,采取的态度也是“归去潇湘沚,沉吟何足悲”!意思就是退出斗争的漩涡,遁迹到幽静的潇湘,不要因此而犹豫、而悲伤。好像只有这么忍受、退让,才能净化自己的心境,完善自己的人格。我以为这种“中庸之道”、“中和之美”,是值得我们进行历史的反思的。很显然,诗人是这么来塑造这位南国美人的形象,正是按照自己的审美观点,让她的精神境界更加纯洁、更加粹美、更加高尚! 元人萧士赟评论这首诗说:“此太白遭谗摈逐之诗也。去就之际,曾无留难。然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我以为这个评论是正确的,深刻的。首先它指出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诗人“遭谗摈逐”;其次,它指出了诗人既不留恋富贵,又不吝情去留,正如宋人李纲说的:“乞身归旧隐,来去同一戏”( 《读四家诗选》)。这种游戏人间、浮云富贵的思想,正是诗人思想上打下的道家思想的烙印。最后还深刻地指出 “自后人而观之,其志亦可悲矣。”象李白这么一个“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的积极进取的人,这么一个“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的“千古一诗人”(杜荀鹤诗),竟然愠于群小之间,老于江湖之上,宁不可悲?竟然以 “忍尤攘诟”为美德,以遁迹山林为高尚。非徒个人的不幸,抑乃国家的大不幸,宁不更加可悲?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