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下寻阳城泛彭蠡寄黄判官》原文阅读|赏析

作者:未知 来源:网络转载

 浪动灌婴井,浔阳江上风

开帆入天镜,直向彭湖东。

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

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

石镜挂遥月,香炉灭彩虹。

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

这首诗大约作于上元元年(760)。李白在长流夜郎途中遇赦后,曾复归浔阳。此时他虽已年近六十,并饱尝流离之苦,但其豪情似未减当年。他泛舟彭蠡湖看到岸边庐山的雄奇风光,诗兴大发,于是慷慨高歌。并以此诗寄赠友人黄判官。

这首怀人诗很别致,全诗以写景为主,相思之情只在结尾处稍稍流露,但既无伤感之意,亦无怅惘之情,调子似乎是轻松的。“浔阳城”,其治所原在,今江西九江市。“彭蠡”,即今江西的鄱阳湖,为我国五大湖泊之一。据《元和郡县志》 载,唐时彭蠡湖“周围四百五十里,春水涨时,茫无涯畔,足配洞庭。”湖边,有庐山。那里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是游冶之胜地。

诗的开头二句写江井相通,江湖相连,言彭蠡湖水渊源有自。接下二句写诗人扬帆开船,驶向彭蠡湖之东。此为游踪之开始。“天镜“,言湖面水波不兴,涵映天空,如巨大的镜子。如果说首二句是写湖水之深邃的话,那么这二句则是形容湖面之平广。

“落影转疏雨,晴云散远空”,是写近处与远空的景色: 刚刚还是如火的夕阳,转眼间下起了稀疏的小雨;此刻天际的晴云已飘向远空。初看,“疏雨”和“晴云”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它准确地反映出彭蠡湖所特有的自然景观。这里也如同洞庭湖一样:“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面对湖上这样的景致,诗人意欲何为?“名山发佳兴,清赏亦何穷”二句便揭示了他的心态: 因望名山而产生美好的兴致,因有佳兴而愿作无穷之清游。“清赏”,这里义同清游。清游,即脱离尘界的翱游。潘岳 《萤火赋》“翔太阴之元昧,抱夜光以清游。”范成大《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瘦筇知脚力,政尔耐清游。”均用此义。李白在历经人生的巨大曲折之后,感到“济苍生” 的理想已难以实现,于是便幻想以清游来排遗心中的无限苦闷。他在同时期所写的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丹》 诗中说:“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与这里的“清赏亦何穷”一样,都反映了他希求超脱现实的心情。

以上二句既承上又启下。如果说前六句主要是写水的话,那么后二句则主要是写山: 东山悬崖上的圆石平滑如镜好象能映入遥天的明月,香炉峰上瀑布飞流恰似彩虹倏然消失。这里将庐山的景物与天间的云月联系起来,不仅为诗人追求忘情的清游提供了可资幻想的天地,而且增加了湖光山色的奇情壮彩。

最后二句由写景转为抒情:“相思俱对此,举目与君同。”意谓,当我们彼此相思时,就都看看这美好的景致吧: 景致相同,我们的感情也是一样的。不难看出,诗人的友人黄判官当也在彭蠡湖的彼岸、庐山的同侧,所以他们才可能望景而思人。这两句诗不仅表现了李白与黄判官感情之亲密,而且似乎缩短了他们之间的空间距离。余韵悠然,耐人想象。这里我们自然会想到另一些怀人的名句。但它既不象张若虚“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春江花月夜》)那样的迷惘;也不似王建“今日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十五夜望月》)那样的感伤。这便是李白异于别人的个性。

这首诗以时间为顺序,按航程之远近,先写湖水,后写庐山,人间天上,极有次第。诗中虽以写景为主,但诗人豪情满怀,笔墨酣畅,寄逸情于奇景之中,置胜致于眉宇之下,既使人回肠荡气,又令人目不暇接。此外,诗人善于以乐景写哀,相反相成,用雄奇瑰丽的风光来反衬自己抑郁的怀人心情,收到了 “一倍增其哀”(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一) 的艺术效果。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