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剧曲鉴赏辞典·清代剧曲·清代传奇·吴伟业《秣陵春·庙市》原文与翻译、赏析
【中吕过曲·泣颜回】 藓壁画南朝,泪尽湘川遗庙。江山馀恨,长空黯淡芳草。呀,这匾上是我父亲手笔。临风悲悼,识兴亡,断碣先臣表。咳!我父子受国厚恩,无由答报。(作拭泪介) 过夷门,梁孝台空; 入西洛,陆机年少。这许多人在此喧闹,却是为何?(丑)东京风俗,三月三做庙市,这是赶集的。
【千秋岁】 (杂扮卖衣服骨董乐器等上) 赤栏桥,拨转樊楼道。镟锅儿,灌肺烧刀。士女游遨,看士女游遨。一谜里摆的珠犀香药。苏州店,编绸号。陕西客,看绒料,估价称元宝。卖甘州枸杞,琐琐葡萄。(列坐介) (生) 我们就此步去。(下)
【前腔】 (老旦上) 下云霄,踏遍红尘道,混踪迹酒肆茶寮。花市今朝,做花市今朝,百忙里摊的图书珍好。自家因展娘姻事,特携宜官宝镜,来卖与徐郎。赶着东京庙市,在此开个骨董店儿。青槐陌风光好,黄茅店人烟闹。取次姻缘到,赠裴航玉杵,好会蓝桥。(坐介)
【越恁好】 (杂扮官员金扇便服,众扮杂役随上) 绿杨尘里,绿杨尘里,齐楚楚好俊豪。退朝花底散,洒金扇藤兜轿。牡丹棚走遭,莲花棚走遭。袅亭亭女妓儿,吹着洞箫。黄甘甘内官,楞铮铮军汉儿,歇在树腰。猜诗谜,耍秀才,人压围场倒。挤村姑跌也,街上狂笑。(下)(生上) 你看不多会儿,铺子渐渐收了。
【前腔】 踏青归去,踏青归去,矻登登骏马骄。日斜街鼓急,瓦子铺收场早。封邱门路遥,陈桥门路遥,看各刺刺车队儿推过画桥。还有一店在此。软设设布帘,冷清清旧店儿,还在市梢。这就是骨董店了。铜钗子,枣木梳,带却菱花照。这镜儿卖也,要价多少?(老旦) 这是宝镜,不比寻常。相公是有缘的,论不得价,竟相送便了。(众) 天色已晚,我们大家收了铺面,回去罢。(同下) (生吊场) 众人都去了,那庙儿依旧静悄悄的。(哭价) 咳,我那后主呵!
【意不尽】 春花秋月何时了?依旧空山锁寂寥。我只得拜辞去也。一鞭落照,瘦马西风洛阳道。
在 《秣陵春》 剧中,徐家的珍宝白玉杯和黄家的珍宝宜官宝镜是贯穿与联络全剧爱情故事的针线。尚书公子真琦住在黄家隔壁,他既不学无术,又奸诈刁钻,有一天他望见展娘美貌,想谋娶为妻,就托曾在南唐宫中做过乐师的曹善才去黄府提亲。展娘因在玉杯中见过徐适俊影,钟情难移,表示说必须是同杯中人影一模一样的人才肯嫁他。真琦自惭形秽,他听书僮阿寄说起黄家所藏宝镜人照过后可以由丑变俊,就深夜翻越黄家院墙进府偷镜。南唐著名女道士耿先生死后成仙,成为天宫王母娘娘位下的箜篌夫人,她受后蜀花蕊夫人 (死后成仙为氤氲大使) 委托,撮合徐适和黄展娘婚事。在真琦偷镜时,耿先生指派镜神把镜取去。徐适到京师汴梁访友人独孤荣未遇,在三月三日庙会那天到街市中闲逛,耿先生化作卖镜老妇把宝镜送给了他,这为以后展娘在镜中显影并进而促使二人结合提供了重要契机。
《庙市》 一出,即是写耿夫人送镜给徐适的一段情节。吴梅《顾曲麈谈》 说,吴伟业的三种剧作 “纯为故国之思,其词幽怨悲慷,令人不堪卒读。余最爱 《秣陵春》,为其故宫禾黍之悲,无顷刻忘也”。他特别举《庙市》出中【泣颜回】 一曲为例说: “沉郁感慨,令人泣数行下。” 这支曲是徐适来到庙市看到古庙遗迹而抒发情怀所唱。此时已是大宋江山,庙容依旧,人事已非,他对景伤感,慨叹朝代兴亡、世道沧桑。尤其是看到庙中匾额原是父亲徐铉的手笔,睹物思人,顿生悲悼叹息之情。作者的禾黍之悲与铜驼之叹,在此出中表现得非常突出。
徐适在庙市上闲逛,看到的是商贾云集、行人熙攘等市井百态。【千秋岁】、【越恁好】 诸曲对芸芸众生作了详细的描述。街边铺面与货摊有卖衣服、古董、乐器的,有卖珠宝、香料、绸缎的,有卖食品、皮货、水果的; 有逛街的士女,过路的官员,也有身穿黄衣的内官和威武楞铮的军汉,还有吹洞箫的妓女和猜诗谜的秀才; 偶尔有村姑跌跤,惹得街边人哄然大笑……这些描写,绘出了一幅幅宋代京师庙会的风俗画。在这闹市的喧嚣当中,却有冷清的一角,耿先生幻化的老婆婆在街边开个古董店,履行着送镜给徐适的仙家使命。徐适来到庙市,正是夕阳斜照、集市将散的时候,能引起他关注的,也只有这一处古董店了。此出中写乱纷纷的众生相与冷清清的古董店形成鲜明的对照,暗寓繁华终有尽头、闹剧终须收场之意。徐适关注古董店,也正和他伤今吊古的心情相符合。
当老婆婆把宝镜不论价而送给徐适的时候,徐适没有产生那种占了便宜的惊喜,他离开古董店后却哭了。人物的反常情绪,却正表现了他思想性格的正常逻辑。徐适看到人散街空,庙旁变得一片静悄悄的,他的思古怀旧心态却在这特定的时刻忽然强化了。原因在于宝镜勾起了他的回忆,他想起了故国之君南唐后主,想起了后主的 《虞美人》 词: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春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他唱的 【意不尽】 一曲: “春花秋月何时了?依旧空山锁寂寥……”他用了 《虞美人》 的词意。曲牌名 【意不尽】,正与曲已终而意未尽的曲词韵味相符合,剧曲的音乐形式也正与剧中人的思绪相符合,作者可谓用心良苦。末句云“一鞭落照,瘦马西风洛阳道”,借用了 《西厢记》 中 “一鞭残照里” 的意境,加上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中 “古道西风瘦马” 的景象,把徐适的孤寂、凄凉与缅怀故国的哀思渲染到了极致。这一出戏以热闹开场,却以冷清收场,作者以首尾气氛的巨大反差突出了全剧的基调。
让更多人喜爱诗词